一種短小的民間敘事歌謠。最早出現於歐洲中世紀後期,由行吟詩人以口頭方式傳播。18世紀下半葉發展為一種詩歌形式,許多詩人以這種形式進行過創作。“敘事謠曲”一詞是由晚期拉丁語ballare(意為“伴舞的歌曲”)演變而來。

  典型的敘事謠曲講述緊湊的小故事,這些故事大多來自各民族早期歷史、神話、民間傳說和英雄史詩,題材涉及歷險、愛情、死亡、命運懲罰、魔怪事件等,並往往帶有強烈的悲劇性和神秘色彩。為瞭取得驚人的戲劇性效果,敘事結構構開門見山,隨即便明確地轉向事件的結局,沖突的起因和背景往往匆匆帶過,人物的形象僅通過情節和對話來展現。最常用的修辭手法是反復層層加深,短語或詩節重復若幹次,僅在關鍵處作意味深長的轉換。在形式上,最常見的敘事謠曲有6~8個詩節,每節由4個3重音或4重音的抑揚格詩行組成,每個詩節的結尾有疊句或副歌。

  敘事謠曲在歐洲有悠久的傳統,在丹麥,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12世紀。敘事謠曲的收集和出版工作直到18世紀才開始。1765年,作為首批成果之一,英國出現瞭托馬斯·帕西主教的《英詩輯古》,但集英國敘事謠曲之大成者卻是費蘭西斯·恰爾德的《英格蘭和蘇格蘭敘事謠曲集》(1882~1898)。在德國,浪漫派詩人L.A.von阿爾尼姆和C.佈倫塔諾花瞭數年時間收集德國民間詩歌,並於1806~1808年陸續出版瞭《男童的神奇號角》,其中囊括瞭幾乎所有德國民間敘事謠曲。

  18世紀下半葉,敘事謠曲開始成為一種詩歌創作的形式,德國狂飆突進時期的J.W.von歌德和J.C.F.von席勒寫瞭大量膾炙人口的敘事謠曲。此後,佈倫塔諾、J.von艾興多爾夫、H.海涅、L.烏蘭德等詩人亦以這種形式創作瞭許多詩歌。在英國,18世紀的W.華茲華斯、S.T.柯爾律治、J.濟慈、W.司各特以及19世紀的R.吉卜林和W.B.葉芝等作傢和詩人也寫過不少敘事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