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說類別與流派。中國古代稱描寫愛情為“言情”。自晚清《新小說》雜誌開闢“言情小說”欄目後,它成為一些小說理論著作中的小說類別,用以指稱中外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清末民初形成以“言情”為特徵的近代小說流派。中國言情小說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唐代傳奇,如蔣防《霍小玉傳》、元稹《鶯鶯傳》等。古代白話小說出現之後,言情之作絡繹不絕,如宋話本《碾玉觀音》、《鬧樊樓多情周勝仙》等,明代“三言”“二拍”就收有多種言情短篇。明末清初的長篇“才子佳人”小說,亦屬此類。但中國古代並未形成類別概念。近代小說界革命初期言情小說並不發達,1906年吳趼人(吳沃堯)創作《恨海》,提倡“寫情小說”,同時又有《禽海石》等作品,言情小說才增多。民國初年,言情小說創作掀起熱潮,產生瞭徐枕亞、吳雙熱、李定夷、陳蝶仙、周瘦鵑、姚鵷雛、顧明道等一批言情小說作傢,形成中國小說史上繼明末清初之後的第二個言情小說高潮。

  五四以後,近代言情小說曾被歸於帶有貶義的鴛鴦蝴蝶派,這一概括和評價並不準確。與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相比,清末民初的言情小說具有更多的現實性和近代意識。所寫青年男女戀愛大多遇到傢長或者社會的反對,受到禮教的沉重壓力。主人公雖已萌育自由戀愛意識,卻又認同封建禮教,掙紮於追求愛情和恪守禮教之間,顯示出這個時代特有的困惑與矛盾。因此,小說結局大多是悲劇。造成悲劇的原因,在清末主要是政治環境,如《恨海》、《禽海石》的愛情悲劇是由庚子事變的戰亂造成的;在民初主要是傢長制為代表的宗法社會,如《斷鴻零雁記》、《孽冤鏡》的傢長包辦婚姻;也包括傳統思想的制約,如《玉梨魂》、《雪鴻淚史》中的寡婦不敢逾越禮教的屏障。近代言情小說受西方小說影響,對主人公戀愛時復雜心理的描寫大大增加,日記、書信大量進入小說,以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因此,近代言情小說成為中國小說由外部描寫轉向刻畫人物內心的過渡,為五四新文學的問世作瞭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