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國、西晉哲學傢。生卒年不詳。字德淵,吳會稽郡(今浙江紹興)“處士”。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晉滅吳後,被征,不久隱居著述,仿揚雄著《太玄經》14卷,又著《物理論》16卷、集2卷。其著作南宋時亡佚,但因曾被各類書廣為引述,得以部分保存,可略窺楊泉思想之大要。楊泉反映當時江南地區的新學風,推進瞭以自然科學為憑依的唯物主義氣一元論。他深研各派天文學說,發揮宣夜之理,認為“天”隻是迴旋運轉著的“元氣”、“元氣皓大,則稱皓天”,“皓然然而已,無他物焉”,並作出“地有形而天無體”的論斷;又論定萬物都是陰陽二氣“陶化”、“播流”所產生,“氣積”而成,所以說“氣”是“自然之體”。他的這種以“氣”為體的自然觀,與王弼等“以無為本”的玄學世界觀相對立。楊泉肯定“自然”法則的客觀性,又以其對農業、手工業等生產知識的廣泛總結,豐富瞭樸素辯證法的天人關系學說。他繼桓譚、王充堅持唯物主義的形神觀,認定人的智慧依存於“血氣”,“人含氣而生,精盡而死”,人死無遺魂猶火滅無遺炎。楊泉明確反對北方士族名士的清談玄風,貶斥整個玄學思潮說:“夫虛無之談,尚其華藻,無異春蛙秋蟬聒耳而已”(《物理論》)。《物理論》殘篇中還論及“水”的作用及“水”和“氣”的轉化,因而曾有學者把楊泉哲學斷為“水一元論”。

  久佚的楊泉著作,清代始有輯本。孫星衍輯《物理論》1卷,存《平津館叢書》乙集之三;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太玄經》10餘條;嚴可均《全三國文》卷七十五輯有《賦》5篇,文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