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關於文藝作品與創作主體之間關係的詩學觀念。最早具體提出這一觀念的是西漢的揚雄,他在《法言·問神》中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認為言語和著作是人們思想情感的表現,精神境界的高低也會在“言”和“書”中有所反映,明確指出瞭作品(“言”、“書”)同創作主體的思想情感和修養(“心”)之間的聯繫。這與作為中國古代詩學開端之論的“詩言志”是一脈相承的,突出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把文藝視為人的內在思想情感修養的表現這一根本觀點,並有所豐富。。揚雄認為文章源出於“心”,他的“心”不僅僅是指心騖八極、心遊萬仞的自由想象,更主要是指儒傢價值倫理關懷和個體深厚的知識修養。揚雄在《問神》篇開頭提出:“或問‘神’。曰‘心’。”還說:“人心其神矣乎?操則存,舍則亡。能常操而存者,其惟聖人乎?”這裡所說的“操”不僅包含孟子所謂養浩然之氣,而且也指揚雄本人所崇尚的智識的砥礪。所以揚雄盡管肯定言為心聲,但他也指出:“言不能達其心,書不能達其言,難矣哉!惟聖人得言之解,得書之體,白日以照之,江河以滌之,灝灝乎其莫之禦也!”(《問神》)這與他的“文必艱深”觀是統一的。揚雄的“言為心聲”說,一方面強調作品要表現真情實感,傳達“心聲”,這是對漢大賦失情華麗的弊端的反思;另一方面,“言為心聲”說也突出創作主體的深刻智識傢之“心”與博大倫理關懷,為中國文人的文以載道傳統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