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傢行政管理及其規律為研究物件的學科。又稱行政管理學公共行政學

  沿革 行政學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工業革命帶來社會化大生產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為行政學的產生奠定瞭物質基礎;行政管理的實踐為行政學的產生提供瞭有益的經驗材料;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的發展為行政學的建立提供瞭必要的理論基礎。

  在西方,,行政學概念最早由德國學者L.von施泰因提出,他在1865年撰寫的《行政學》一書中用行政法的觀點闡述行政問題。美國學者T.W.威爾遜1887年發表《行政學之研究》,主張政治與行政分離,以及建立一門獨立的行政學科。被譽為行政學的奠基人。1893年美國學者F.J.古德諾出版《比較行政法》,成為美國的第一部行政學教科書。1900年他又出版瞭《政治與行政:政府研究》一書,提出行政與政治功能兩分法的理論。1927年美國學者W.F.威洛比發表《行政學原理》,比較系統地闡述瞭行政學的理論體系。至此,行政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基本形成。

  行政學的產生和形成受到當時工商企業科學管理的影響,並從中吸收瞭一些相關原理和方法。1911年,美國學者F.W.泰勒在《科學管理原理》中提出瞭一套企業科學管理的理論。法國學者H.法約爾提出組織管理功能理論,並在實踐基礎上總結出14條管理原則,對改進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和發展行政學起瞭積極作用。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行政學的科學管理時期傳統理論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理論貢獻在於提出瞭相對規范的研究對象和學科體系,奠定瞭行政學理論的基礎。其理論的主要缺陷表現在過分重視機械效率而忽視社會效益,把行政組織視為封閉式組織系統,忽視組織外部環境的影響,片面強調人的物質利益,忽視人的精神因素,缺乏對人的尊重,等等。

  20世紀3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工人運動的發展,使傳統行政學理論受到沖擊。1927~1932年,美國哈佛大學G.E.梅奧等人通過霍桑實驗,提出人際關系理論。20世紀40年代以後,美國學者A.H.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F.赫茲伯格在《工作的動機》中提出雙因素理論,D.麥格雷戈提出X理論和Y理論,H.A.西蒙提出以行政決策為重點的行政學研究新領域。他從人的有限理性出發,把決策理論、數學方法、計算機學融為一個新的研究體系。C.E.林德佈洛姆提出漸進決策理論。他們把行為科學和決策理論用於行政研究,對行政學的發展產生瞭較大影響。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行政學發展的行為科學時期。

  行為科學推動瞭行政學的發展。行政學的研究從隻註重行政組織結構、法令、規章制度及權責分配,到同時重視組織成員意見的溝通、個人欲望的滿足、非正式組織的作用;從隻重視監督制裁到重視激發人的積極性;由專斷領導到民主管理;由“重事”到“重人”,等等。但是,這個時期又出現瞭新的片面性,如過分強調人的行為因素;過分註重人的理性作用,忽視組織結構、法制的作用,以及環境的影響等。

  20世紀60年代,行政學理論進入系統科學階段。其主要特點是廣泛應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新成果來研究行政管理,特別是重視運用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方法和原理。系統管理理論認為,行政組織是由相互依存的不同要素所構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統,各個部分彼此獨立,又相互依存和制約。因此,行政管理既要重視行政系統與外界環境、外部系統之間的關系,又要重視行政系統內在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既要強調行政組織結構、工作程序等因素,又要強調人的因素。還認為管理活動中內外環境復雜多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的價值日益受到重視,應隨環境變遷來選擇管理方式。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提倡生態系統理論的美國學者F.W.雷格斯,主張社會系統理論的美國學者T.帕森斯,研究環境系統理論的美國學者F.E.卡斯特,以及提出Z理論的美籍日裔學者W.G.大內等。從這個時期開始,系統管理理論開始被普遍接受。

  研究對象和內容 對於行政學的研究對象,學術界的界定不完全相同,普遍的認識是行政學的研究對象是國傢行政管理及其規律。在行政學各個發展階段,行政學的研究內容不盡相同,在當代不同的學派中也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來一般包括以下基本內容:行政理論、行政功能、行政體制、行政組織、行政權力、行政行為、行政領導、行政決策、行政信息、行政實施、行政監督、行政法制、人事行政、財務行政、行政機關管理、行政方法、行政效率、行政改革等。這些基本內容相互聯系,構成瞭行政學的基本學科體系。

  特征 ①政治性和社會性。行政學研究國傢行政管理及其規律,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同時又要揭示行政組織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規律,具有社會性。②理論性與應用性。行政學的原則、原理有很強的理論性,同時又要總結國傢行政管理的方法,有很強的實用性。③綜合性和獨立性。行政學廣泛運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統計學、法學、財政學、系統學、信息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又具有獨立的研究對象和內容。④規范性和變異性。行政學研究國傢行政管理,國傢行政管理原則、程序、機制、方法、手段帶有規范性。但決定行政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行政環境、行政主體和客體等。

  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行政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與政治學的關系 行政學是從政治學派生出來的,並被視為政治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政治學著重研究國傢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如國傢、階級、政府、政黨、民主等。行政學運用政治學的基本理論研究行政組織和管理。政治學是更具有理論性的學科,行政學是更具有實用性的學科。

  與經濟學的關系 行政學和經濟學均涉及管理研究,而管理研究的目的都是要提高組織的工作效率,獲取特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國傢行政機關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廣泛幹預,使國傢行政管理具有較多的經濟職能。

  與管理學的關系 現代管理學興起於行政學產生之前。管理學以一切管理為研究對象,行政學則以行政管理為研究對象。因此,行政學也是管理學的一個分支。管理學的原理、原則對行政學具有指導性意義;行政學的原理、原則雖為管理學所包容,但更加具體化、專業化。

  與法學的關系 法學是研究法的社會科學,行政管理既受法律的指導和制約,又要運用法律制定行政法規,同時行政法規的制定和實施又為法學研究提供素材內容。

  與社會學的關系 社會學以社會和社會問題為研究對象。行政學將社會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應用於行政管理之中,社會學的理論、原則也有賴於在行政管理中實施和驗證。

  此外,行政學與其他學科(如心理學、數學、運籌學等)也有一定聯系。

  中國行政學的發展狀況 中國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形成一套封建行政管理體系,如實行大一統的國傢行政組織體制、封建官僚制度、等級尊卑主從制度和監察制度;擁有一套行政管理法規,如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典《周禮》、《秦律》、《唐六典》、《元典章》、《明會典》、《清會典》等;官吏管理包括官吏的選拔、任用、察舉、獎懲、回避、俸祿、致仕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翻譯出版瞭美國學者所著的《行海要術》、《行政綱目》,日本學者蠟山政道所著的《行政學總論》美濃部達吉所著的《行政法撮要》。孫中山參考國外行政學的理論與實踐,結合中國傳統提出五權分立思想,中央與地方均權的思想,公開考試、擇優選官的思想等。20世紀30年代起,中國學者撰寫的行政學著作陸續問世。如張金鑒1935年撰寫的《行政學之理論與實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調整,行政學雖然沒有作為獨立學科進行系統研究,但相關學科則從不同角度對國傢行政進行有益探討。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社會科學的研究進入新的階段。1980年12月中國政治學會成立,廣泛恢復瞭政治學的研究活動,其中包括行政學的研究。1984年國務院辦公廳、勞動人事部發起召開行政管理科學研討會,同年11月勞動人事部成立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1988年夏正式成立中國行政管理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等院校、中國共產黨各級黨校、成人教育組織中的行政學研究或教學機構也陸續成立,並出版瞭一批行政學著作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