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中非承重木構件的製作和安裝專業。在宋《營造法式》中歸入小木作製作的構件有門、窗、隔斷、天花(頂棚)等42種。清工部《工程做法》稱小木作為裝修作,並把面向室外的稱為外簷裝修,在室內的稱為內簷裝修,項目略有增減。

   古稱雙扇為門,單扇為戶,後世統稱為門。常用有以下數種。。

  欞星門 出現於唐代或稍早。地上栽兩根木柱,柱間上方架橫額,形成門框,內裝雙扇門。宋代因柱頭裝黑色瓦筒,故稱烏頭門。門扇四周有框,上部裝直欞,下部嵌板,大的在背面加剪刀撐。一般用作住宅、祠廟的外門。明清時用在壇廟、陵墓中的欞星門的立柱改用石制。

  板門 用豎向木板拼成,兩側兩塊加厚,做門軸和門關卯口,其餘的在背面嵌入水平的帶楅。宮殿上的板門,板釘在楅上,釘頭加鎦金銅帽稱門釘,為裝飾品。門環由獸首銜住,稱鋪首。一般住宅不用門釘,鋪首做成鈸形,稱門鈸。板門出現時間最早,是門中最堅牢的,用於住宅外門、城門、宮殿祠廟的大門。偶有用為殿門或殿內隔墻上的門。

  軟門 用豎板拼成,拼縫處加壓條。一種背面有楅,構造近於板門,稱牙頭護縫軟門;一種有邊框,近於格子門,中心填板加護縫,稱合板軟門。軟門用作大門門扇是宋代的做法,清代已不用。

  槅扇 始見於宋代,也稱格子門,是由唐代有直欞窗的板門發展出來的,用在外簷。清代有用在內簷的,稱碧紗櫥。每間可用四、六、八扇不等。每扇用邊挺、抹頭等枋木構成內分兩格至五格的框子。槅扇透光部分的格心有單、雙層兩種,上糊紙、絹。現存遼金建築中都有很多美麗的窗格。明清宮殿喜用菱花格心,在住宅、園林中有萬字、冰紋、步步錦等圖案。明以後北方住宅明間多在中間兩扇槅扇外加簾架和風門。此外,明清住宅、園林中還有推拉板門、柵欄門等。

   西周銅器和戰國木槨上已有帶十字格或斜方格的窗的形象;漢代明器陶樓和壁畫中,在窗外多有花格篦子。唐以後的窗大體有如下數種。

  板欞窗 清代以密排豎欞為主,加幾道橫欞,欞斷面為矩形的稱板欞窗,欞斷面為正方形斜鋸成的三角形的稱破子欞窗。有的窗隻一層,裝可推拉的板以啟閉。有的窗內外二層,內層可推移,內外欞重合則開,錯開則閉。

  檻窗 去掉絳環板以下部分的槅扇,立在檻墻上,和明間的槅扇配合使用,其線腳、窗格也和槅扇相同。

  橫披 清代統稱門窗上面固定的高窗為橫披,欞格與下層門窗相同,宋代做成水波形欞條,稱睒電窗

  門窗采光材料 門窗格上一般糊紙、絹,有的還用油浸過以增加透光度。個別有用雲母片及貝殼加工品的。清末開始用玻璃。

  門窗軸 古代門窗多在一側的上下出轉軸,上端插在連楹的孔內,下端插在門枕石的槽內。連楹是用門簪固定在門額上的橫木,上有洞口以納轉軸,宋代稱雞棲木。山門和槅扇的連楹不是整木而是近於梯形的木塊,分釘在門額、門限上,中有孔以納轉軸。這是中國古代門窗特有的作法。

  限隔用木裝修 包括欄桿、靠背欄桿、叉子、拒馬叉子等。

  欄桿 宋稱勾闌鉤闌,有單勾闌重臺勾闌兩種,後者規格高。清代木欄桿多是單勾闌。單勾闌上下用三根橫木。上一根為扶手,稱尋杖,在下、中二橫木間加花板或欞格。勾闌轉角處加粗柱,也可不加柱而令正側面各水平構件交搭出頭。勾闌下部再加一水平構件,有兩層花板的稱重臺勾闌。勾闌用在臺階、樓梯等處。

  靠背欄桿 宋稱闌檻釣窗,下部為勾闌,但中間橫木加寬可坐,用“鵝項”將尋杖向外探出,俗稱美人靠吳王靠。在坐板以上立窗框,裝檻窗。靠背欄桿沿用到清代,多用在園林中。釣窗近代誤稱“鉤窗”。

  叉子 是用在廊柱間或室內龕櫥外的防護性柵欄,兩端有立柱,下端有地栿,中間有兩道水平的“串”,構成骨架用側面起線腳的垂直欞子穿過串,形成柵欄。欞子上端可做成各種花飾。利用與叉子相似的做法,做護樹用的四方或六角、八角柵欄,宋稱為棵籠子

  拒馬叉子 又稱行馬,是放在城門、衙署門前的可移動路障。它是在一根橫木上十字交叉穿欞子,欞下端著地為足,上端尖頭斜伸,以阻止車馬突過。

  外簷裝飾和防雨遮簷構件 包括山面博縫板上的垂魚惹草,自簷頭外挑以遮陽防雨的板引簷水槽子,簷下的牌匾,鬥栱外防鳥雀的加木貼竹網等。其中板引簷、垂魚、惹草等清代已不用。

  地板 宋稱地棚,在地面加木墊塊,上架木枋,枋上鋪地板,用在倉庫中。考究的建築在木樓上仍鋪磚,不暴露木地板。

  樓梯 宋稱胡梯,坡度45°,每高一丈分12級。以兩塊厚板為斜梁,內側相對開槽,其間嵌入促板(踢板)、踏板,構成梯級。再在兩板間加幾個木枋,出榫透過板身加抱寨,把板和梯級拉緊,構成整體梯段,稱一盤。高樓的樓梯可用二至三盤。

  井亭井屋 宋式是立在井口上的木屋。懸山頂無鬥栱的稱井屋子,歇山頂有鬥栱的稱井亭子。清式多用八角井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