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禾穀鐮孢等多種鐮孢引起的小麥真菌病害。全世界各麥區均有分佈。

  自幼苗至穗期均可受侵害,出現苗腐、莖基腐、稈腐、穗腐及白穗等癥狀,其中以穗腐最為普遍。穗腐發生初期,在小穗穎片上出現水漬狀淡褐色病斑;若氣候潮濕,病小穗的穎片合縫處基部產生粉紅色黴層,逐漸擴展到鄰近的小穗和穗軸上,造成枯白穗,後期病穗的穎片上常產生密集的藍黑色小顆粒。苗期病菌侵入根鞘和芽鞘,呈水漬狀腐爛,重者未出苗或出苗後不久即死亡。莖基腐從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均可發生,基部組織受害後變褐、腐爛以至全株死亡。稈腐開始在葉鞘出現水漬狀褪綠斑,逐漸變成淡褐色至紅褐色不規則斑。受害小麥除減產外,還影響種子發芽率,降低出粉率、淀粉和面筋含量,更嚴重的是人畜食用後常引起食物中毒。

  病原物無性態為半知菌亞門的禾谷鐮孢,為兼性寄生菌。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4~26℃,分生孢子產生和萌發的最適溫度分別為24~28℃和28℃。相對濕度96%以上分生孢子才能萌發。小麥穗期遇溫暖高濕氣候,尤其開花灌漿期遇陰雨連綿、潮濕多霧的悶熱天氣則易流行成災。

  以農業防治為基礎,選用抗、耐病品種與抽絲揚花期噴殺菌劑保護相結合,方能取得良好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