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禾頂囊殼小麥變種和禾穀變種真菌引起的一種病害。主要分佈於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的高原地帶,包括日本、朝鮮、韓國、中國等40多個國傢。

  病菌主要侵染植株根部及莖基部。分蘗期病株矮小,基部黃葉多,沖洗麥根可見根與地下莖變成黑色;越冬後病株返青遲緩,拔節期黃葉多,後期重病植株矮化,葉片稀疏,自下向上變黃,似乾旱缺肥狀;抽穗灌漿期病株成簇,成點片發生,出現早枯白穗,在潮濕麥田中莖基部表面佈滿條點狀黑斑,形成“黑腳”,導致早期死亡。。基部葉鞘內側生有黑色顆粒狀突起即病菌子囊殼。病菌在5~10厘米土壤深度侵染麥苗根系最適溫度為12~20℃。以菌絲體在田間小麥病殘體和夏玉米等寄主植物根部以及混在場土、種子間的殘體上越夏,在小麥根部及土壤中病殘體內越冬。借土壤中病殘體及混有病根、病莖、病葉鞘等的糞肥和種子傳播。病害發生與栽培制度、土質、肥料、小麥品種和播期等因素密切相關。連作地病重,隔茬或水旱輪作地病輕,氮、磷、鉀比例失調尤其是缺磷的地塊發病重,凡植株分蘗力強、根系發達的品種比較耐病。選用耐病品種,避免從病區引種,科學施肥,定期輪作,適時使用殺菌劑農藥等可控制該病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