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小說流派。俠義小說和公案小說合流的產物。近代以前,俠義小說和公案小說,各自獨立發展。自唐代傳奇《昆侖奴》、《紅線》、《聶隱娘》等,至宋元話本中的“樸刀”、“桿棒”類以及宋代《江淮異人錄》、明代《劍俠傳》等,均屬俠義小說。公案小說始於宋人說話中“說公案”,如宋元話本《簡帖和尚》,至明代有《龍圖公案》、《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等。兩派合流的現象最初出現在清嘉慶年間,代表作是《施公案》,此後有《三俠五義》、《彭公案》、《李公案》>、《永慶升平前傳》《永慶升平後傳》等,而且不斷出現續書。《施公案》達到“十續”,《三俠五義》後有《小五義》《續小五義》等,《彭公案》續至300餘回。數量眾多,風靡一時,形成流派。

  俠義公案小說的內容,基本以一名臣大吏為主,一些豪俠之士為其清廉剛正所折服歸順,保護和輔佐他破案斷獄,鏟除危害朝廷的謀逆奸臣、綠林豪強、劣紳惡徒等。

  俠義公案小說盛行,一方面是適應維護封建秩序的需要,從“剪惡除奸,匡扶社稷”出發,宣揚“盡忠”思想,提倡“奴才”哲學。公案小說原來主要寫官吏的足智多謀,斷案如神,而俠義公案小說則突出清官的忠君思想和整肅綱紀作用。俠客本來憑非凡武藝鋤惡救難、殺仇報恩,甚至與官府對抗,同道之間尤重義氣,後來卻成瞭官府的保鏢和鷹犬,甚至為瞭“忠”而拋棄綠林之“義”。另一方面,清末政治腐敗,社會混亂,深受其害的底層平民百姓,往往把幻想寄附在能與權奸酷吏和盜匪惡霸對抗的清官和俠客身上,所以魯迅說《三俠五義》是“為市井細民寫心”(《中國小說史略》)。

  俠義公案小說把官吏破案的曲折過程和俠客除惡的驚險行動糅合起來,一案數回,各案相接,組織成跌宕起伏的情節,比較吸引人。但大多數作品均“荒率殊甚”,藝術粗糙。少數作品如《三俠五義》,在藝術上有一定成就。

  俠義公案小說在19世紀影響頗大,許多故事被改編成戲曲。清末以後,破案故事被新興的偵探小說所取代,俠義故事則衍變為武俠小說。公案小說遂逐漸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