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或一定區域的社會群體,在一定生存環境中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俗文化。是與可感可見的居住、服飾、飲食、生產、交通、工藝製作等物質文化傳承相伴隨的民俗事項的總稱。

  起源與演變 人們為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在長期與自然的交流過程中,逐漸懂得利用自然物質為自己服務。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開始使用簡單的原始工具石器進行狩獵,產生瞭最早的物質民俗。進入新石器時代,木制、石制、骨制的的生產工具相繼出現。除瞭采集、漁獵外,出現瞭原始農業生產,人工栽培水稻、黍類;用獸皮縫制衣飾,用大樹制作獨木舟;出現早期的居住場所;由於火的使用,陶制的生活用具出現。隨著歷史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經驗的積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各種生產活動全面展開,人們的生活內容和生活質量也隨之提高,物質民俗的內涵日益豐富,各國、各民族之間物質民俗的交流、相互影響也越來越大。

  分類與內容 物質民俗包含內容廣泛,大致可分為物質生產民俗、物質生活民俗兩大類。

  物質生產民俗 指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民俗事項。按照不同的生產門類可分為農業民俗、狩獵民俗、漁業民俗、工匠民俗、商業民俗和交通民俗等。各個不同的分類物質民俗,又都大致包括3個內容:

  ①生產工具的制作與使用習俗。生產工具種類繁多,每一生產門類長期以來都形成瞭自身獨有的、代代相傳的傳統工具,具有較為穩固的傳承性。生產工具的制造,尤其是大型工具,對制造者而言是一件大事,往往要擇吉日開工,祭供神靈,完工後要舉行一定的儀式。當制作某些特殊部件時,儀式更為隆重,如為漁船安裝“船眼”和“船靈魂”。農傢新置大農具,在完工時,也要以簡單祭品,點燭插香,祈求上蒼。或求“一年拖破”,如稻桶之類;或求“高擱千年”,如水車之類。意在望上天給予風調雨順,年歲稔熟。

  在工具的使用方面,各行業都有一定的習俗慣制。如浙江西部山區,有一種靠賺腳力錢度日的挑工,所用工具是一根扁擔和一個擔柱、兩隻籮筐或麻袋,俗稱松陽擔。擔柱底端嵌有朝下的鐵錐,可插入地面,底端所挖洞孔內裝三五枚銅錢以“鈴啷”發聲。松陽擔多為結伴而行,途中每當歇力和換肩,須提醒招呼。第一人先放下擔柱著地並拖一段,後面的人聽見此聲,便知要歇擔停步,繼前者拖動擔柱,如此逐一相傳,十數人或幾十人的隊伍順利有序地一一以擔柱撐托停住擔子休息。擔柱的特殊使用習俗在此過程中發揮瞭重要作用。

  從業者對生產工具都頗為尊重,甚至認為每種工具都有神靈。如船有船神,鋤頭有鋤頭神,床有床公床母等。即使一根扁擔,農民也敬若神明,決不讓婦女從扁擔上跨過去,認為不吉利。

  ②生產儀式習俗。生產活動的周期有長有短,農業生產、畜牧業生產、林業生產等一年甚至數年一個循環,狩獵、手工業等可能隻有幾小時、數天時間。無論周期長短,每種生產活動都有一個完整程式。如狩獵活動從出行前的祭神,進入獵區後的種種行為規范,到獵取獵物後的謝神、獵物的分配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規定(見狩獵祭);商業活動中年初迎財神、年末送財神(圖1)。這種程式同生產活動緊密結合,成為物質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協調人員關系、規范生產程序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圖1 中國的財神圖像

  ③生產技藝習俗。人們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逐漸積累起豐富的生產技藝。如水稻生產中田間管理技術、抗旱技術、抗病蟲害技術,漁業生產中追蹤魚群技術、預測風浪技術,獵民發現野獸蹤跡技藝、捕捉不同獵物的不同方法,商業習俗中的招徠顧客技術、買賣技巧等。各行各業都有具有自身行業特點的技藝,起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它們代代相傳,成為從業人員傳承和提高技能的重要手段。

  物質生活民俗 指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各種習俗,貫穿於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最先源於維持生活的需要,如飲食滿足生存的需要,服飾滿足遮身蔽體、防寒保暖的需要,巢穴房屋滿足抵禦風雨侵襲、防禦野獸傷害的需要,器物用具擴展人體器官功能、實現增強生活能力的需要等。最初,在無意中自然形成,各民族之間的差異主要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復雜化、等級身份的嚴格化、生產條件的差異,各民族生活民俗也日趨多樣化,它所滿足的已不僅是生理需要,同時也包含瞭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等較高層次的需要。包括:

  ①民具的制作與使用習俗。包括滿足居住功能的民居及社區的公用設施,滿足傢庭日常生活所需各種用具,滿足出行需要的車、船、橋、路等。因各地、各民族所處地理環境不同、文化背景相異,民具也呈現出區域性特點,如民居方面的窯洞、幹欄式建築、四合院、土樓(見客傢土樓)等。

  民具的種類,大至房屋,小至繡花針,均由各種民間工匠制作。大型民具的制造,往往伴隨著一系列的民俗活動。典型的如造房子:選地基要看風水;開工前要“暖土”,祭拜土地神,請求許可動土;開工時要擇良辰吉日,避開“不宜動土”的禁忌日;上梁日,所有的親朋好友都要前去慶賀,舉行隆重熱鬧的上梁儀式。民具的使用往往服務於生活功能,與民俗生活緊密結合。如祠堂用於供奉、祭祀祖先,車船用於運載人和物,灶具用於燒飯、燒菜,針線用於縫制衣服。從表面看,民具僅是一種物質存在,但它的建造過程、式樣、使用功能無不反映當地民眾的民俗觀念,是民俗規范下的產物。

  ②生活消費品的制作與消費習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服飾等,都是根據每個民族、每個社區人們的民俗觀念而制作的,是民俗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見服飾民俗)。每個民族都有具有個性特征的服飾:中國苗族婦女常服是無領滿肩衣、圍裙、褲子和鞋,上面飾有著名的苗繡;景頗族女子上穿黑色圓領對襟衣,上衣較短窄,多用銀幣制成紐扣;日本人在傳統場合多穿和服。許多服飾的式樣和圖案與民俗信仰有關。如給小孩戴虎頭帽、穿虎頭鞋,希望借虎的威力保佑孩子健康成長;端午節給孩子穿上印有蛇、蠍、蜈蚣、壁虎、蜘蛛圖案的“五毒衣”,寓意以毒攻毒、鎮邪驅祟;漢族婦女有簪發、插花的習慣,認為簪發可以避邪,插茉莉花能驅鬼;彝族婦女戴的雞冠帽(圖2),來源於雄雞鳴叫嚇走惡魔的傳說,認為戴這種帽子可以避邪,綴飾帽上的大小銀泡,則是頭頂月亮星星的象征,以示光明永在、幸福長存。

圖2 彝族婦女的雞冠帽

  ③生活習慣。人們生活習慣的形成總與一定的物質基礎相聯系,不同的自然條件、生產方式,都會形成不同的生活習慣。以飲食習俗為例,中國北方地區主要種植麥類,以面食為主食,喜歡用面粉做成饅頭、包子、餃子、面條;南方地區主要種植水稻,以米飯為主食,喜歡用米制成糕餅、湯圓、米粉等,用米制成的糕點品種繁多,“一年四季糕不同,每逢佳節嘗新糕”。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則將炒熟的青稞面和豌豆面摻和做成糌粑,拌以酥油茶食用。酥油含熱量高,很適宜高原山區耐寒的需要。除瞭主食不同,各地的口味也不同,中國民間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的說法。江南地區偏好甜食,菜多甜味;北方地區口味偏咸;山東、蘇北等地,辣椒、大蒜常是水洗一下就生吃;西南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喜酸,常吃酸菜,魚肉也要醃得酸酸的才覺好吃。中國有京、魯、蘇、川、湘、粵、徽、閩等菜系,每種菜系都有自己獨特的口味和名菜。另如韓國的泡菜、日本的壽司等,都是在本民族的飲食習俗基礎上形成的(見飲食民俗)。

  研究情況 早期民俗學分類中,曾將物質民俗排斥在外。後來發現,即使如民居、農具等純物質的物品上,也同樣凝聚著民俗觀念,作為一種民俗物而存在。如漁船上的“船眼睛”和“船靈魂”,並不僅僅是船的一個簡單構件,不僅在制作過程中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動,而且表達瞭漁民祈求豐收和安全的心願。中國東南沿海漁船桅頂上的“烏鴉旗”,長3尺左右,前半部分是用樟木精雕而成的彩色鳳凰頭,後半部分是塊紅佈,前後兩部分用兩條竹篾連接固定,一根鐵棒自上而下貫穿鳳頭釘在桅頂。航行時旗懸高桅,隨風旋轉,指示風向。表面上看僅是風向旗,實質上積淀瞭鳥信仰的精神內涵和集體記憶。民俗學界逐漸打破瞭英國學派對民俗的狹隘定義,法國、美國、日本等國的民俗學界紛紛將物質民俗列為民俗學的重要門類。在中國物質民俗的重要性漸漸成為共識,已有學者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推薦書目

 莫高, 吳華. 漢族民間衣食住行風俗. 南寧: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