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生物學分支學科。具體地講,細胞學研究的一個方面是細胞的構成成分,以及各組分的結構組成;另一個方面是細胞作為整體的功能,以及其各部分在功能上的相互關係。細胞是生物體的生理機能和所有生命現象的基礎。雖然存在非細胞形態的病毒、類病毒和朊病毒,但它們仍以細胞為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的研究,對於認識生物的遺傳、發育和生理機能至關重要,對於病理學、藥理學和育種學等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細胞學的產生 1665年英國人R.胡克發表《顯微圖譜》,首次描寫瞭細胞的存在。他通過用自制的顯微鏡進行觀察,發現軟木切片中有許多小室,並將其命名為細胞。胡克所看到的隻是死細胞的細胞壁,而非活的機構。隨後,學者們陸續觀察到各種生物體的細胞、細胞核,並發現瞭細胞的內容物。在19世紀前葉,科學工作者積累瞭大量資料,終於使德國生物學傢M.J.施萊登和T.A.H.施萬分別針對植物和動物於1839年提出瞭細胞學說。首先是施萊登把植物看作細胞的共同體,並指出細胞在黏液狀母質中產生,而首先產生的是核(並發現核仁);施萬受此啟發並總結各方面研究資料,認識到植物和動物在結構和生長中的一致性,提出瞭細胞學說。細胞學說的基本內容是:一切植物體和動物體均由細胞組成。這一學說使人們逐漸認識到細胞是生物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學說提出後,其基本觀點很快被推廣到單細胞生物(如原生動物);精子和卵子也先後被組織學研究證明屬於兩種細胞;1855年,R.菲爾肖在結締組織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一切細胞都來自細胞的觀點;1861年,M.舒爾策將細胞定義為“一團具有一切生命特征的原生質”,並指出細胞核處在其中。細胞學說的建立,揭示瞭生物界的統一性,進一步詮釋瞭各類生物共同起源的基礎,為系統的生物進化學說的產生創造瞭條件,使得生物學進入瞭新階段。細胞學因此發展為一門生物學分支學科,並與其他生物學科相互滲透,極大地推動瞭對生命現象本質的科學研究。

各種細胞

  細胞形態結構的研究 細胞是由膜包圍的能夠進行獨立生活和繁殖的最小原生質團。不同類型的細胞大小差異很大。原核細胞的直徑大約為1~10微米,真核細胞直徑大多數在10~60微米之間。細胞的形態各異,特別是高等生物的細胞,有許多適應於特定環境條件的特殊類型。如肌細胞為梭形,神經細胞形成長纖維突起,胃壁細胞表面頂端內陷成胞內小管等。一般來說,細胞的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真核細胞內形成瞭結構、功能或發生上相互聯系的有界膜的細胞器。這些由內膜形成的結構構成細胞的內膜系統,如內質網、高爾基器、溶酶體、線粒體、葉綠體、過氧化物酶體等,作為最大的細胞器的細胞核由雙層膜包被。在細胞質中,還有不具備界膜的細胞器,如核糖體、中心粒、微管、微絲、中等纖維等。細胞內的這些結構相互依存,高度協調,完成各種生命活動。細胞表面的細胞被在細胞識別、抗原決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植物細胞特有的細胞壁具有保護和支持作用。

  在細胞形態結構的研究歷史中,人們發現瞭染色體,並進一步觀察到X染色體和Y染色體;對有絲分裂現象進行瞭仔細分析,並進而觀察瞭減數分裂,區分出單倍體和雙倍體的染色體數目。對於光學顯微鏡下所見到的細胞內最明顯的結構——細胞核,自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就有瞭較為深入的理解。細胞核以染色質的形式儲存瞭細胞的遺傳物質。在細胞質物質的探討中,人們發現瞭中心體、高爾基器、線粒體、內質網等細胞器。進入20世紀之後,細胞遺傳學的研究促使染色體等方面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並發現和詳細研究瞭多線染色體及其功能。20世紀40年代電子顯微鏡的廣泛使用,標本包埋、切片制作等技術的完善,使得細胞器的細節得到深入研究,並發現瞭溶酶體、過氧化物酶體、核糖體、細胞骨架纖維甚至微梁系統和細胞中的各種膜,單位膜的真實結構也被逐步闡明。在細胞膜上,還發現瞭細胞間連接(橋粒、緊密連接和間隙連接等),與細胞間的結合和物質交流有關。到瞭20世紀70年代,人們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核小體,染色體的多級包裝結構理論不斷發展。此時,正是分子生物學引入經典細胞學,形成當代細胞生物學的歷史階段。

  細胞功能的研究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功能單位。能夠表現各種生命現象,如新陳代謝、生長和發育、繁殖、遺傳和變異、應激性、環境適應性等。細胞是高度組織性的整體,其不同的結構和組分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如細胞壁具有保護細胞的作用,細胞膜控制細胞物質內外交流和信號接收,細胞核儲存遺傳信息和控制細胞生命,線粒體產生能量,內質網參與蛋白質儲運及激素合成,核糖體是蛋白質的合成場所,高爾基器常與細胞分泌過程相關,溶酶體是細胞的再生清除場所,中心粒構成細胞分裂時紡錘體的兩極等。

  細胞功能的研究是在其他學科的推動下不斷得到進展的。胚胎學的研究通過發育過程看到瞭卵子各部分的作用,通過雜交研究瞭異種精核的作用,將細胞與遺傳聯系起來;通過發育過程,認識到細胞核的遺傳潛能等同性、細胞質與細胞核的協調關系。遺傳學的研究確立瞭遺傳因子(基因)的載體是染色體,為遺傳變異、物種分化和性別決定等找到瞭細胞學基礎。細胞學與其他學科的滲透發展產生瞭細胞生理學,在細胞膜對於物質內外交換中的作用、細胞呼吸等方面做瞭大量工作。細胞中存在復雜的酶系統,承擔多種專一性功能;細胞中的結構通過分子和能量流動相互協調。一些獨特的細胞結構發揮特殊功能,如植物細胞中的液泡,用於調節滲透壓,能適時改變細胞的張力,也是養料和代謝產物的儲存場所。細胞學與其他許多學科並行發展、相互促進。例如,電子顯微鏡的應用產生瞭超顯微形態學;細胞結構和生物大分子染色技術等的發展,促成瞭細胞化學。

  20世紀70年代以來,亞顯微結構研究不斷深入,生物化學技術不斷發展,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概念及技術不斷引入,促使經典的細胞學發展為細胞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