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戲曲的重要表現手段。是中國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宋元南戲、雜劇到明清興起的昆曲、京劇、秦腔、梆子、川劇等劇種中,“唱念做打”四大藝術手段中的“做”、“打”兩項,就是舞蹈或舞蹈化瞭的生活動作。戲曲中除相當獨立的舞蹈外,從出場、亮相直到下場,演員舉手投足,都是舞蹈。可以說舞蹈性表演貫串在戲曲演員的全部動作和表情中。戲曲舞蹈與劇情結合緊密,為表現戲劇中的人物、事件和場景服務。有以下四方面特點:①動作高度程式化和人物形象典型化,生、旦、淨、末、醜各有成套舞舞姿。②舉凡衣、食、住、行等一切日常活動,大量采用敘事與表意的舞蹈動作,並運用特有的音樂節奏將動作韻律化,與唱念結合,成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③善於運用衣帽服飾和道具。④姿態萬千的兵器舞和毯子功既是戲曲舞蹈的重要構成元素,也是訓練戲曲演員的重要基本功。

  戲曲舞蹈的源頭可追溯到中國古典舞蹈。例如,戲曲中的水袖(袖舞)與古人所說“長袖善舞”一脈相承。西安出土的漢代舞俑就有揚袖而舞的形象,南朝和隋唐的白紵舞也是以舞袖為主。又如,戲曲中的兵器舞和毯子功可遠溯到漢代角抵和宋代諸軍百戲之中。明清以來,戲曲勃興,傳統的民間舞蹈也受到戲曲舞蹈的影響,形成一種相互交流、相得益彰的局面。如秧歌、花鼓燈等民間舞蹈從戲曲旦角的舞蹈和武打中吸收瞭不少營養,也有一些民間舞蹈演化為歌舞小戲,豐富瞭戲曲的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