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演員扮演角色創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最主要的創作途徑是:展現角色在“規定情境”裏的“舞臺行動”過程。

  “規定情境”這一戲劇表演、導演創作的重要術語,由K.S.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首先提出。他在《演員自我修養》中認為,規定情境有外部的和內部的兩個方面。外部情境就是劇本的事實、事件,也就是劇本的情節、格調,劇中生活的外部結構和基礎。這是演員創作所必須依據的一切客觀條件的概括,也是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各種外因的根據。內部情境指內在的人的精神生活情境,包括人的生活目標、意向、欲望、資質、思想、情緒、情感特質、動機以及對待事物的態度等,包含瞭角色精神生活和心理狀態的所有內容。

  “舞臺行動”也是導演、表演創作的重要術語,有幾層含義:①它是有心理根據(思想目的)的,主要是通過語言和行動(包括表情)去完成的活動過程。②在一定的舞臺空間和舞臺時間中進行,受舞臺藝術規律制約。③它的產生和發展取決於戲劇沖突和貫串行動。這二者是展開舞臺行動的基礎和推動力。舞臺行動則是戲劇沖突和貫串行動的具體體現。④在執行和完成舞臺行動的過程中,演員需要巨大的熱情。

  戲劇表演藝術的基本特征是:①戲劇演員用自己的聲音、形體和表情等來創造人物形象。而且每一次演出都要通過重新表演整個舞臺行動過程,來重新進行人物形象的創造。這一點與電影(電視)表演有鮮明的區別。②戲劇演員扮演的角色形象在舞臺時空中逐步展現。演員的創造過程與觀眾的欣賞過程同步進行,觀眾的任何反應都會影響演員的表演,戲劇演員必須具有與觀眾進行直接或間接交流的能力,必須具有在各種劇場條件下適應各種觀眾的能力和根據觀眾反應隨時正確地即興調整自己的表演分寸的能力。③戲劇演員本人既是創作者又是創作的材料與工具,他表演角色的過程又是藝術作品本身。這就造成演員與角色這個表演藝術的基本矛盾,演員要扮演角色就必須不斷地解決這個矛盾。④戲劇演員必須做到體驗與體現、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既能深切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為人物的生活目的而積極行動起來,同時又善於組織、選擇最準確的形體動作和臺詞處理方式來表現、刻畫人物性格。

  戲劇演員在掌握創造舞臺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表演技巧的同時,還必須努力培養一些相關的專業素質,如感應力、理解力、觀察力、想象力、表現力等。

  戲劇表演創作的基本流程是:角色分析、形象構思和體現形象構思。

  角色分析,指演員對劇本用文字描繪的角色形象進行分析。分析的內容主要有角色在劇本中所處的規定情境,角色的內、外部性格特征,角色與其他角色之間的關系,角色在全劇中的貫串行動、最高任務及行動貫串線,角色的行為、行為方式等。

  形象構思,指演員在對角色分析的基礎上,開展創作想象,通過腦子裡的表象活動“看到”未來舞臺演出時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形象。演員腦子裡構思的角色形象被稱為“意象”或“心象”。演員不僅要構思角色的面容、體態、穿戴打扮以及習慣性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勢、舉止、動作、聲音造型、語調等屬於“形”的部分,還要構思角色的氣質、風度、氣概、神采或風貌等能體現角色神情狀態和精神面貌的“神”的部分。

  體現形象構思,指戲劇演員運用表演技能和綜合藝術諸手段,將角色形象構思盡可能準確、完整地體現在舞臺上,並在體現過程中不斷修正、豐富構思,使塑造的角色形象能夠鮮明、生動、完整。而且在演出中能保持創作的新鮮感,不斷精益求精,以增強角色形象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