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較高鹽度環境中的生物。如生活在海水水域中的硬骨魚、軟骨魚、海龜、海鬣蜥、海蛇、海鷗、信天翁、海洋無脊椎動物和藻類,高鹽湖中的鰓足蟲、嗜鹽微生物,沿海沼澤地的紅樹林及陸地上的鹽土植物。

  生活在海洋中的硬骨魚,其血液滲透壓比海水滲透壓低,導致動物體內水分會不斷通過鰓外流,海水中的鹽通過鰓進入體內。海洋硬骨魚能夠生存,則必須通過滲透調節排出進入體內的多餘鹽及補償丟失的水,它們經常吞海水,補充水分分,同時排尿少,以減少失水,因而它們的腎小球退化,排出極少的低滲尿,主要是二價離子Mg2+SO42−;隨吞海水進入體內的多餘鹽,靠鰓排出體外。

  海洋軟骨魚的血液滲透壓與海水滲透壓基本上是相等的,但體液中的無機鹽類濃度與海洋硬骨魚相似,其高滲透壓是依靠血液中儲存大量尿素和氧化三鉀胺來維持。海洋軟骨魚血液與體液滲透壓雖與環境等滲,但仍然有有力的離子調節,如血液中Na+大約為海水的一半。排出體內多餘Na+,主要靠直腸腺,其次是腎臟。海洋多數無脊椎動物和藻類與它們環境是等滲的,因而不存在滲透壓調節問題。高鹽湖中生活的鰓足蟲體內滲透壓低於環境中的滲透壓,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低滲性動物,它通過滲透調節維持其生存,即不斷吞入鹽湖水,補充水不足,依靠鰓上皮將大量Na+Cl排出體外,維持低滲血液。嗜鹽硫酸鹽還原菌與鹽厭氧菌科的細菌,細胞內積累大量鹽離子(主要是K+),以保持細胞內水分,還有些耐鹽細菌和耐鹽藻類,細胞內產生或積累大量的小分子有機物(如甘油),以抵消高鹽環境的外部滲透壓。

  海洋爬行動物和海鳥對高鹽環境有一定的適應性。海獸由於腎臟能產生比海水濃度更高的尿,因此飲海水,吃高鹽食物,能維持體內水鹽平衡,能在海洋中生存。

  沿海陸地棲息地的植物能耐受高鹽度,是由於它們的細胞質中有高濃度的適宜物質,如氨基酸、某些多糖類、一些甲基胺等。這些物質增加瞭滲透壓,對細胞中酶系統不產生有害影響。例如生長在沿海沼澤地的紅樹林,由於根和葉子中有高濃度的脯氨酸、山梨醇、甘氨酸–甜菜苷,增加瞭它們的滲透壓,因此能耐受高鹽濃度。紅樹林植物進一步降低鹽負荷是通過降低葉子的水蒸騰作用,這種適應相似於幹旱環境中的植物。

  鹽土中可溶性鹽含量達1%以上,從而提高瞭土壤溶液的滲透壓。一般植物不能在鹽土上生存,而鹽土植物具有一系列適應鹽土的形態和生理特性。鹽土植物形態上矮小、幹硬、葉子不發達、蒸騰表面縮小、氣孔下陷,表皮具厚的外皮,常具灰白色絨毛。內部結構上,細胞間隙小,柵欄組織發達。有的具有肉質性葉,有特殊的儲水細胞,能使同化細胞不受高濃度鹽分的傷害。生理上,鹽土植物具一系列的抗鹽特性,根據對過量鹽類的適應特點,又可分為聚鹽性植物、泌鹽性植物和不透鹽性植物。聚鹽性植物的原生質抗鹽性特別強,能忍受6%甚至更高濃度的NaCl溶液。它們的細胞液濃度特別高,根部細胞的滲透壓一般為40個大氣壓,高的可達70~100個大氣壓,能夠吸收高濃度土壤溶液中的水分,例如鹽角草、海蓮子等。不透鹽性植物的根細胞對鹽類的透過性非常小,它們幾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鹽類。這類植物細胞的滲透壓也很高,是由體內大量的可溶性有機物,如有機酸、糖類、氨基酸等產生的。高滲透壓也提高瞭根從鹽堿土中吸水能力,所以它們被看成是抗鹽植物,蒿屬、鹽地紫菀、鹽地鳳毛菊、堿地鳳毛菊等都屬這一類。見泌鹽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