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錫伯族民眾以本民族語言創作的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

  口頭文學 《獵歌》《薩滿舞春》《亞奇納》等是流傳至今的古老民歌,形象地反映瞭錫伯族祖先的原始信仰和早期的漁獵生活。其中,大多以錫伯族獨特的“舞春”形式演唱。“舞春”在錫伯語中有歌曲和歌謠的意思,其演唱形式和韻律格調別別具一格。如《薩滿舞春》由主歌和副歌組成,主歌由一人獨唱,每唱完一段,由眾人合唱副歌來與之呼應。如《烏辛舞春》,即田野之歌,是一部獨唱、對唱、合唱均可,深受喜愛的詩歌。舞春的詞不固定,一般要由唱者即興創作,賦予強烈的情感。舞春的格律是:每首兩行,首尾押韻,第一行12個音節,多為比興,第二行為16個音節,點明本題。《沙林舞春》(婚禮歌)、《丁巴舞春》(迎親歌)和《金紐扣舞春》(送親歌)等習俗歌保留瞭錫伯族古老的風俗習慣。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政府將一部分錫伯人從中國東北故土西遷到西北新疆伊犁屯田戍邊。200多年來,錫伯族歷史上的這一重大事件一直是詩人和歌手詠唱的傳統題材。以錫伯族口語創作的自由體敘事長詩《拉希罕圖》如實地反映瞭西遷新疆伊犁後的艱苦軍旅戍邊生活。1 500多行的長詩《喀什噶爾舞春》生動地敘述瞭英帝國主義支持的和卓後裔張格爾的叛亂及錫伯族官兵討平叛亂、生擒張格爾的英勇事跡。描述錫伯族人民西遷的艱辛歷程的長詩《西遷歌》,以及守關於衛卡倫(即哨所)、站臺和民族英雄圖伯特帶領民眾開鑿察佈查爾大渠的傳說,都真實地展現出錫伯族人民跋山涉水遷徙到西北邊陲、屯墾戍邊的歷史畫面。

  錫伯族的民間故事、諺語也較豐富。故事《章京和他的女婿》諷刺吝嗇貪財的小氣鬼嶽父;故事《三兄弟》《燕子》頌揚勞動人民的高尚品質;故事《窮姑娘和富姑娘》形象地斥責貪婪和自私,歌頌瞭善良和美德。

  書面文學 東北齊齊哈爾錫伯人頓吉納於1826年創作的《頓吉納的詩》至今廣泛流傳在民間。19世紀初,他從軍隨清政府調駐西北邊陲的吉林軍團,來到新疆伊犁的察佈查爾親眼見到骨肉同胞時感慨萬分,寫下瞭這首抒情詩篇。新疆伊犁察佈查爾五牛錄人何耶爾·維克金於19世紀中葉在輝番卡倫戍所時創作的書信體散文《輝番卡倫的來信》,語言優美,文筆精練。他生動而翔實地描述瞭從伊犁察佈查爾至輝番卡倫沿途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並對當地的水利建設、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出瞭建議。字裡行間洋溢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和屯墾戍邊的神聖使命。

  錫伯族素有語言天賦,知識界多精通數種語文,文學翻譯有良好的傳統。這不僅促進瞭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而且豐富瞭本民族的文化生活。《依蘭古倫舞春》(即《三國之歌》)是對《三國志演義》的再創作。《西遊記》、《東周列國志》、《嶽飛傳》等均有錫伯文譯本。

  辛亥革命以後,錫伯族青年於1913年建立瞭進步團體尚學會,翻譯中外名著,創作瞭《勸學歌》《老婦淚》《戒煙歌》等詩章和話劇,其內容多為反對腐朽的封建意識,激勵積極進取的先進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錫伯族的文學創作、研究和翻譯方面都有瞭極大的發展。《阿Q正傳》、《紅樓夢》、《水滸傳》等名著已被譯成錫伯文,同時湧現出郭基南等一大批優秀作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