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朝在西藏分封的三大法王(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和五大地方之王(闡化王護教王贊善王輔教王闡教王)的合稱。

  明朝自洪武二年(1369)起,為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設置都司、衛、所,委官封職,並承元制制,實行政教合一,管理地方軍政事務。對各教派代表人物,授以國師、大國師等封號。六年,封原烏斯藏攝帝師喃加巴藏卜為熾盛佛寶國師,授以玉印。永樂時進一步完善瞭僧官制度,先後封授西天佛子二、灌頂大國師九、灌頂國師十八和禪師、都綱等僧官。永樂初太監侯顯和僧人智光及太監楊英、袁琦、杜通、李寧等先後持節入藏,與各地方、各教派領袖人物多方接觸。

   永樂四年(1406),封授烏斯藏帕竹嘎舉的吉剌思巴監藏為灌頂國師闡化王。帕竹嘎舉是噶舉派的一支,因創派人為帕木竹巴·多吉傑博得名。元時為十三萬戶府之一。大司徒普提幢時已基本上取薩迦派力量而代之。吉剌思巴監藏為大司徒普提幢之侄孫輩。洪武二十一年受封為灌頂國師。永樂元年(1403)遣使進京入貢。四年,再得封賜,從而改變瞭元朝以宣政院掌治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並專任薩迦派的做法,開始以王爵封授各教派僧人,因俗而治。

圖1 塔爾寺內供奉的宗喀巴鎏金銅像

西藏八王一覽表 王名 名號 教派 主寺及地望 初受封者 時間 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闡化王闡教王輔教王護教王贊善王 噶舉、噶瑪薩迦格魯噶舉、帕竹噶舉、止貢薩迦噶舉、噶瑪(?)薩迦(?) 西藏楚浦薩迦色拉澤當止貢思達藏館覺(昌都貢覺)靈藏(甘孜鄧柯) 得銀協巴昆澤思巴釋迦也失吉剌思巴監藏領真巴兒都監藏南渴烈思巴宗巴斡即兒著思巴兒監藏 14071413143414061413141314071407

  永樂五年,封尚師哈立麻為萬行具足十方最勝圓覺妙智慧普應佑國演教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領天下釋教。哈立麻(又作哈爾麻)即噶瑪,是噶舉派四大支系之一,開派人都松欽巴曾在類烏齊地方之噶瑪建寺,因而得名。其第五世曲貝藏卜應明廷之召,於永樂元年隨使入南京,於靈谷寺為明太祖朱元璋及馬皇後追薦冥福。成祖後賜以如來大寶法王名號,遂改名得銀協巴(如來)。明廷把大寶法王譽封給噶瑪派是最為隆重的禮遇,噶瑪派亦視這一崇封為最高榮譽。同年,朝廷又下詔封館覺(今西藏貢覺)灌頂國師宗巴斡即南哥巴藏卜為護教王;封靈藏(今四川鄧柯)灌頂國師著思巴兒監藏為贊善王。

圖2 明永樂八年(1410)給失傢攝聶的敕諭(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永樂十一年,明廷為安撫薩迦派,封尚師昆澤思巴為萬行圓融妙法最勝真如慧智弘慈廣濟護國宣教正覺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剛、普應大光明佛,領天下釋教。尚師是藏語對高級僧侶的尊稱。昆澤思巴為元代帝師之後,永樂八年曾應明廷之召入京,成祖優為款待,居三年,乃有大乘法王之封,這是繼大寶法王之後的第二位超越地域的教法王爵,位亦尊顯。同年,明廷還封薩迦派另一支系的南渴烈思巴為思達藏輔教王。思達藏地處薩迦之南,為薩迦人封邑。南渴烈思巴屬薩迦派的都曲喇讓支系,為八思巴第五代侄孫,曾受到拉孜俺卜羅等地方首領之尊崇,有一定的社會影響。明政府在同一年中給予薩迦系統兩道王爵的封授,反映出薩迦人在明代的西藏仍是舉足輕重的力量。同年,明廷還封領真巴兒吉監藏為必力工瓦闡教王。領真巴兒吉監藏為必力工派大師卻吉傑博之侄。必力工瓦(今讀若“止貢巴”)地處拉薩之東,在今墨竹工卡縣境,元代即受萬戶府之封,勢力強大。洪武十八年在此設必力公萬戶府。永樂中對其封其賜,意在使之與帕竹、薩迦諸派抗衡。

  格魯派是在藏區新起的宗教、社會力量,其領袖人物宗喀巴聲名遠揚,早已引起明廷的註意,曾於永樂六年、十二年兩次遣使征召,宗喀巴因事未能成行。但於永樂十二年遣其上首弟子釋迦也失為代表晉京。次年,明廷封其為妙覺圓通慈慧普應輔國顯教灌頂弘善西天佛子大國師。宣德九年(1434)釋迦也失再度入朝,宣宗冊封為萬行妙明真如上勝清靜般若弘照普慧輔國顯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覺如來大圓道佛。宣德十年辭歸,卒於途。

  明朝在西藏地方分封三大法王、五大地方之王,采用的是“眾封多建”的政策。有明一代三百餘年,法王稱為遊僧,不常厥居;地方王各有封邑,互不統屬。咸受命於朝廷。明廷又置驛站,茶馬互市,使西藏地方基本保持安定的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