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至十六國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機構。西元前2世紀中張騫通西域以後,開闢瞭中外交通的道路,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駐牧河西走廊的匈奴混邪王降漢,漢陸續在其地置酒泉(今甘肅酒泉)等4郡,為進一步經營西域奠定瞭基礎。從此自敦煌(今甘肅敦煌)至鹽澤(今新疆羅佈泊窪地)修築亭障,在輪臺(今新疆輪臺東)、渠犂(今新疆庫爾勒、尉犁西)進行屯田,派遣使者校尉領護,為朝廷派往西域的使者提供保護和後勤補給。宣帝時,遣衛司馬使護南道鄯善(今新疆若羌東)以西諸城國,神爵二年(前前60)以護鄯善以西使者鄭吉並護北道,因總護南、北道,故號稱都護,“都”即為大、總之意,為西域都護正式設置之始,史稱“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於鄭吉。”(《漢書·西域傳》)都護一稱,是騎都尉、諫大夫等原有官職以外加領的官銜,故稱加官,職位相當於郡太守。開幕府,下屬有設副校尉、丞各一人,司馬、候、千人各二人,副校尉俸比二千石。都護府設在西域中心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土地肥沃,與渠犂田官相近,可屯墾自給。統轄玉門關、陽關(均在今甘肅敦煌西)以西、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東的婼羌、鄯善、且末等三十六國,其中僅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錫爾河上遊費爾幹納一帶)在蔥嶺以西,並督察不屬都護的烏孫(今伊犁河流域)、康居(今哈薩克斯坦南部)諸國。所謂國大都是一個或幾個綠洲城邑,至哀帝、平帝時分裂為五十五國。漢雜用漢朝及少數民族習慣官制名稱,任命當地各級酋長為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侯、王,並頒發漢朝印信。都護有便宜用事職權,主要職責是鞏固國防,行施主權,維護地方穩定,保衛交通道路,並不追求經濟利益和幹涉當地具體事務。元帝時,又置戊己校尉屯田車師前王庭(今新疆吐魯番東)。西漢一代,西域都護十八人,其中見於史冊的十人,有宣帝時的鄭吉,元帝時的韓宣、甘延壽,成帝時的段會宗、韓立、廉褒、郭舜,平帝時的孫建、但欽,新莽時的李崇。新莽時國傢動亂,波及西陲,西域都護府遂廢。

  東漢初,西域諸城國要求內屬,復置都護,但沒有成功。西域都護一度中斷六十五年,直至永平十六年(公元73)朝廷始在伊吾廬(今新疆哈密西北)置宜禾都尉進行屯田,遂通西域。十七年始置都護、戊己校尉。建初元年(公元76)西域不寧,撤還戊己校尉,不復置都護。永元三年(公元91)班超再定西域,被任為都護,駐龜茲它乾城(今新疆庫車東),並復置戊己校尉,駐高昌壁(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九年都護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到達條支境內的今波斯灣隅。永初元年(107)因西域背叛,又廢都護。史稱“三絕三通。”(《後漢書·西域傳》)延光二年(123)班勇以西域長史平定西域,遂以西域長史行都護之職,此時蔥嶺以西的大宛等國已與都護斷絕。魏晉時,或置西域長史,或置西域校尉,十六國後涼又曾一度置西域大都護,鎮守高昌。唐代改置為安西、北庭都護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