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區名。出現在西元前2世紀中漢朝張騫鑿空以後,意為西部地域,所指範圍按中原王朝政治勢力的伸張、地理知識的擴展或時代與情況不同而異。一般沒有固定的界限,主要有廣狹兩義:狹義最早主要指玉門關(今甘肅敦煌市西北)、陽關(今敦煌市西南)以西,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南山(今昆侖山脈)以北,北山(今天山山脈)以南地區,大致相當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後逐漸擴展到今天山以北,即包括巴爾喀什湖以南地區;一度擴展至今帕米爾高原以西的大宛故地中亞費爾幹納盆地一帶,如西西漢的西域都護府即領有大宛。狹義西域往往是指原王朝政治勢力直接控制的地區,西漢至十六國曾先後設置西域都護、長史、校尉府於此。廣義常指玉門關、陽關以西的今中國新疆以及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西亞、南亞廣大地區,歷史上的大秦(羅馬帝國)、安息(今伊朗)、條支(今阿拉伯)、罽賓(今克什米爾)、天竺(今印度)等都包括在內。《漢書·西域傳》對西域的定義雖明確為狹義,但記錄的地域范圍卻已是廣義;3世紀中《魏略·西戎傳》記載的即為廣義的西域。北魏太延中(435~439)曾出使西域的董琬,對當地的地理情況已有比較清晰的瞭解,他將西域劃分為四個地理區:蔥嶺以東,流沙以西為一域,即相當今中國新疆地區;蔥嶺以西,海曲(當今紅海、波斯灣)以東為一域,即約當今西亞地區;者舌(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以南,月氏(今阿姆河上遊)以北為一域,即相當今中亞南部;兩海之間,水澤以南為一域,或指今裡海以東的中亞北部。隋、唐時代的西域多為廣義,如將西亞來中國廣州的海船稱為“西域舶”(《舊唐書·李勉傳》),記載中亞、南亞各國情況的稱為《大唐西域記》。蒙元時代所指范圍更為擴大,如《元史·昔裡鈐部傳》記13世紀初征西域,至寬田吉思海(今裡海)及斡羅斯也裡贊城(今俄羅斯莫斯科東南梁贊),則歐洲也包括在內。清代一般指新疆或新疆及中亞地區,有時為瞭區別新疆,也有專指中國以西的中亞諸國為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