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曲藝曲種。初名大鼓書梅花調弦子鼓河間調,也一度稱作河間大鼓。約在清代中葉由流行於河北中部的木板大鼓演變而來。20世紀20年代有藝人進入天津演出時,由於天津人將其發源流行的冀中河間地區(大清河、子牙河一帶)稱為“西河”,故定名為西河大鼓。

天津市曲藝團演出西河大鼓

  河北高陽的木板大鼓藝人馬三瘋,被認為是創立西河大鼓的代表性人物。他在繼承前人改革經驗的基礎上,舍木板而改用鐵犁鏵片,舍小三弦而采用大三弦,並在唱腔、唱法上作瞭重大改進與創新,使弦子書和木板大鼓結合成新的曲種形式,並使之在藝術上日趨成熟。馬三瘋之後,出現瞭許多著名藝人及流派,如“北口”朱(化麟)派和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和趙(玉峰)派,以及20世紀40年代後由馬連登馬增芬父女創立的專工短段演唱的馬派等。藝術影響也日益增大,廣泛流傳於北京、天津以及華北、東北、西北、華東的部分城鎮。

  西河大鼓采用冀中語音表演,音樂曲調是在冀中語音自然聲韻的基礎上,吸取某些民歌小調的音樂語匯發展而成的板腔體唱腔。有頭板、二板和三板3種板式。風格似說似唱,生動流暢。其中頭板唱腔由起板、緊五句、慢四句、一馬三澗、快頭板等組成;二板唱腔由起板、流水板、雙高、海底撈月、反腔、蚍蜉上山、梆子穗、十三咳等組成;三板唱腔由散板、緊流水、竄板、尾腔等組成。以二板中的流水板為最基本的唱敘曲調。

  西河大鼓的傳統節目,有人統計包括中、長篇 150餘部,小段、書帽 370餘篇。內容大部分來自歷史演義、民間故事、通俗小說和笑話寓言等。不少節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瞭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願望。1937年後,一些西河大鼓演員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工作,編演瞭不少新節目。代表性的節目有王尊三編演的《保衛大武漢》、《親骨肉》和《晉察冀小姑娘》,王魁武(1891~1947)編演的《昝崗慘案》和《減租減息》,李國春編演的《白毛女》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西河大鼓的許多優秀中篇和長篇大書的重要曲本片段如《穆桂英指路》、《三全鎮》、《調寇》、《八百破十萬》等被記錄、整理和出版,同時編演瞭許多反映革命歷史和現實生活題材的新節目,如《新兒女英雄傳》、《活人塘》、《蓮花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