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至征和四年(前89),西漢王朝為抗禦、打擊匈奴而進行的長期戰爭。

衛青率軍擊匈奴的出塞隘口高闕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漢初,匈奴勢力強盛,連年南下侵擾,占占據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對漢王朝形成極大威脅。在無力反擊的情況下,漢初采取“和親”政策,緩解緊張關系;同時勵精圖治,積蓄力量。至漢武帝時,漢已具備與匈奴決戰的條件和實力。元光二年,武帝部署30萬大軍於馬邑(今山西朔州)設伏,擬圍殲單於本部,因泄密未果。漢與匈奴的戰爭自此揭開帷幕。

  元光六年春,武帝遣車騎將軍衛青等兵分四路,各率萬騎擊匈奴於沿邊關市,雙方互有勝負。此後,匈奴多路南下,擄掠漁陽、遼西、雁門等北邊諸郡。為消滅匈奴主力,西漢從元朔二年(前127)起,9年內集結優勢兵力連續出征河南、漠南(今內蒙古河套地區)、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漠北(今蒙古高原)地區,大規模反擊和遠程奔襲匈奴。

  元朔二年,衛青、李息率軍擊潰匈奴樓煩、白羊王兩部,收復河南地,設朔方郡(治所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五年,衛青等五將軍擊敗匈奴右賢王部於漠南,俘獲1.5萬人,得牲畜數十萬頭。六年二月、四月,大將軍衛青率六將軍、騎兵十餘萬兩次擊匈奴於漠南,斬殺萬餘人。元狩二年(前121)三月,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騎擊匈奴於河西,斬獲近9 000人。同年夏,霍去病再擊河西匈奴,斬殺3萬餘人。秋,匈奴渾邪王率4萬餘人降漢。漢置武威(治姑臧,今甘肅武威)、酒泉(治祿福,今酒泉)二郡,並徙匈奴降戶於北邊五郡塞外,為五屬國。三年,漢徙70餘萬口貧民充實關西及河南地。四年,漢以衛青、霍去病為將,率騎兵10萬,分兩路深入漠北擊匈奴,共斬獲9萬餘人。經數次大戰,匈奴被逐出漠南和河西,失去陰山和祁連山蕃息之地,退回漠北草原。

  為瞭鞏固河南、河西地區的防禦,從元狩五年起,漢廷不斷移民充實邊郡。元鼎六年(前111),分武威、酒泉地置張掖郡(治得,今甘肅張掖西北)、敦煌郡(治敦煌,今屬甘肅),徙民實之。由令居(今永登西北)築塞至酒泉,是為漢長城之始。在河南、河西地區設田官,以大批戍卒墾田。元封四年(前107)屯田朔方。太初三年(前102),在五原塞外築城、障、亭,西北達於廬朐河(今克魯倫河上遊),屯軍其旁。築居延塞(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這些措施有力地保障瞭西北邊地的安定,也使西漢減輕瞭戰爭負擔。

  天漢元年(前100),匈奴扣留漢使蘇武,漢匈關系再次惡化。武帝以貳師將軍李廣利為主將,發動對匈奴的三次大規模進攻。二年夏,李廣利率3萬騎兵,擊右賢王於天山(天山東段哈爾裡克山),先勝後敗。秋,騎都尉李陵率步兵5 000攻匈奴,與優勢匈奴騎兵苦戰數天亦全軍覆沒。四年春,李廣利率騎兵6萬、步兵7萬出朔方擊匈奴,無戰果。征和三年,李廣利率7萬人出五原,先勝後敗,降匈奴。征和四年,匈奴狐鹿姑單於提出媾和,武帝亦下詔休兵養民,持續45年的西漢與匈奴戰爭結束。

  西漢對匈奴的戰爭持續時間長,作戰范圍廣大。漢初的休養生息,為與匈奴作戰提供瞭物質基礎。西漢軍大規模使用騎兵作戰,快速機動,長途奔襲,是戰勝匈奴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國古代戰爭由車騎並用過渡到以騎兵為主的轉折時期。但戰爭消耗巨大,也使西漢國力民力消費達到極限,致武帝晚年出現統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