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越王墓為中心建造的遺址博物館。坐落在中國廣州解放北路象崗山。面積一萬多平方米,1988年2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1983年挖掘的南越王墓,是嶺南所見唯一的漢代彩繪石室墓,也是規模最大的漢墓。該墓出土文物一千餘件(套),其中“文帝行璽”金印、玉角杯、錯金銘文虎節、印花銅板模、平板玻璃銅牌飾等文物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它們集中反映瞭兩千多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多方面的內容。博物館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整個展覽按陳列內容分為“南越文帝”、、“主室瑰寶”、“墓中殉人”、“禦庫藏珍”、“鐘鳴鼎食”五個展廳。還有瓷枕專題陳列,展示瞭由唐至元不同時期、不同窯口的陶瓷枕藝術。另外,也舉辦過“古代印度瑰寶展”等的臨時展覽。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博物館由入口闕門、陳列館、古墓館和珍品館組成。總體構思以突出古墓為主題,按照南北及東西兩軸依山而建,將不同序列的空間,連接成上下溝通的、步步登高的一個整體,突出瞭古墓博物館的群體氣派。古墓館遵循“遺址與新構築物之間外觀上有明顯區分”的原則,古墓外設一圈回廊,周圍以綠蔭襯托。陳列館面向鬧市,正面是一堵寬35米、高12.4米,由1 300多塊東莞產的紅砂巖石組成的巨幅雕石壁,由潘鶴設計的浮雕題材及意念均取材於出土文物。入門後的筆直蹬道,寓意為古代帝王陵墓前的神道,蹬道把三層的展廳連成一個流通的展示空間。珍品館建在墓室南北軸的北端高曠地勢處,為二層建築,其內外空間的組織及人流路線從上而下,即觀眾通過室外大臺階直上二層平臺繼而往下參觀,使人體驗墓室空間的延續感。珍品館的盡端以雄壯的闕門和剛健的闕門坊作為全館空間的制高點。

  博物館由莫伯治何鏡堂主持設計,融合瞭古典主義、民族傳統和嶺南地方特色,體現出歷史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1991年獲國傢優秀設計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