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出現的一種重新解釋和建構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它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起初由盧卡奇的《歷史和階級意識》與K.科爾施的《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反映出來。後來擴展形成為一股國際性的思潮。西方馬克思主義強調同列寧主義的對立。這種思潮是從人本主義和社會批判的角度來理解和建構馬克思主義的。50~60年代以後,它的影響迅速擴展。P.安德森出版《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一書,又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帶有新實證主義和結構主義特征的馬克思主義派別囊括進來。

  70年代末,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被介紹到中國時,就是大致按照安德森所概括的范圍,包含人本主義(或批判)的馬克思主義和科學主義(或實證)的馬克思主義這兩大基本派別。屬於人本主義派別的有:盧卡奇、科爾施、A.葛蘭西等人所代表的早期思想;M.霍克海默、T.W.阿多諾、J.哈貝馬斯、C.施密特等人所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W.賴希、H.馬爾庫塞、E.弗羅姆等人所代表的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H.勒斐伏爾M.梅洛–龐蒂、J.-P.薩特所代表的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屬於科學主義派別的有:G.德拉·沃爾佩、L.科萊蒂等人所代表的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L.阿爾杜塞、N.普蘭查斯等人所代表的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此外,自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東歐一些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派別,比如南斯拉夫的實踐派,匈牙利的佈達佩斯學派,波蘭的人道主義學派,捷克的存在人類學派等,通常稱之為“東歐新馬克思主義”。一般地說,人本主義方面的派別受整個西方傳統文化的影響,著重發掘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的思想淵源,揭示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的性質。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主要本質在於人的自我創造實踐,個人實踐應當成為辯證方法的基本出發點,個人自主和自由選擇應當成為馬克思主義所向往的未來發展的源泉。科學主義方面的派別則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下,盡力把馬克思主義科學化,作實證主義或結構主義的解釋。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企圖使馬克思主義非人道化,並清除附在它上面的一切反科學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范疇。它把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劃分為早期的非科學的意識形態時期和晚年的科學時期,把馬克思主義解釋成反經驗主義、反歷史主義和理論上反人道主義的。在兩個基本派別之間,在有關馬克思主義的實質、馬克思主義的早期著作與晚期著作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與黑格爾思想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系等方面,存在著重大分歧,甚至互相批評與詰難,在對列寧主義的認識和態度上,也有重大差別。不僅兩大基本派別之間,就是屬於人本主義的各個派別之間,甚至同一派別或同一代表人物的前期與後期,也有不少差別或變遷。因此,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並沒有共同的思想體系,也不是一個統一的學派,它包含著比較復雜的思想成分,很難對它籠統地定性或一概而論地進行評價。但是,它又確實具有某些共同的理論傾向和特征。

  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是一種哲學思潮。20世紀20年代初,由於無產階級革命在德國、奧地利、匈牙利等國接連遭受重大挫折,迫切需要從理論的深層次上總結原因和教訓,而由於種種社會歷史原因,西方的這些馬克思主義研究者,難於與實際的工人運動相結合,革命的現實問題和具體策略問題已退居次要地位。從主觀條件上看,第一,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中,除瞭早期的幾個代表人物曾經是革命活動傢兼理論傢以外,大都是一些職業的教授和學者,易於把深邃的眼光集中於哲學問題的探討。同時,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馬克思早期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著作的發表,也為他們熱衷於哲學研究提供瞭有利的契機。他們的著作既有較深的哲學層次,也帶有一定的晦澀性和學院氣。第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重視辯證法的研究,不少人都有關於辯證法的專著。但他們在辯證法的研究上,試圖從客觀辯證法轉向主體、人自身的辯證法。他們一般把辯證法限制於社會歷史的能動性領域,而否認物質世界的自然辯證法。他們著重研究的,是“回到主體”辯證法、“人學”辯證法,人道主義辯證法,以及 “多元決定”辯證法等。他們一般把總體性原則看作辯證法的實質,強調主體的作用,反對機械唯物論和經濟決定論的觀點。他們特別重視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革命,要求加強對文化、社會心理以至日常生活領域的研究,因而發展瞭一種文化哲學。他們這種探索,對辯證法的唯物主義基礎有所偏離,但也推向更廣更深的領域,讓人深思辯證法的本性。第三,西方馬克思主義宣揚人的問題的中心地位。其中的人本主義學派把實踐觀點,人的主體性和人類的最終解放結合起來,以馬克思早期著作中關於異化和人本主義的思想為依據,對現實生活中輕視人的價值和蔑視人的尊嚴的狀況痛加針砭。要求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以人為中心,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宗旨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富裕,而應當立足於人類的徹底解放和人的個性、才能的全面發展。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一種徹底的人道主義的學說。第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堅決反對“教條主義”和“僵化”的格局,主張由每一代人來重新發現和建構馬克思主義。他們往往在不同程度上把馬克思和恩格斯、列寧對立起來,批評恩格斯和列寧所闡述的某些原理。同時,他們又強調借用資產階級思想的成就,或者從現代西方哲學的某些流派那裡系統地借用概念和術語,或者進而應用現代西方哲學的某些思想和成果去“補充”和“革新”馬克思主義,由此形成各種不同“結合”的派別。第五,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能夠面向現實生活,分析和幹預現實生活的重大問題。這集中表現在: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探索不同於俄國十月革命的西方革命的途徑和策略;批評僵化社會主義模式的各種缺陷,提倡馬克思主義的革新、擴大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發揚人道主義。但他們這種探討並沒有能夠為現代西方社會指出一條擺脫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有效道路。

  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西方的新左派運動中,特別是在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中,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曾被激進的青年學生和工人奉為反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等級制和各種異化制度的思想武器。但是,並未使任何國傢的革命運動或反對資本主義的鬥爭取得成功。70年代以後,這一思潮逐漸進入低谷,80~90年代以後,原有的各種派別已實際解體。但是,屬於這一思潮的各種代表人物,又從各個側面進一步研究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諸多重大問題,並把註視科學和社會的目光投向瞭全球性的問題,如市場經濟、生態危機、人類未來、女性主義、現代傢庭等,形成瞭若幹新的熱點和派別,如“市場社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以及“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