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詩人。生於波哥大一商人傢庭,卒於波哥大。1885年赴法國、英國和瑞士求學,曾受E.愛倫·坡、G.鄧南遮與C.波德賴爾的影響。回國後,因經營店鋪失利而破產,生活中又遭遇種種不幸,遂產生悲觀厭世思想。他的作品長期被人誤解,受到嘲諷與誹謗。他也常被稱為“瘋子”。由於精神錯亂,舉槍自殺。身後遺留的零散作品,經後人收集整理,直至1953年才出版全集。他的抒情詩,多是對童年的回憶和抒發愛情的憂傷,有濃厚的悲觀主義色彩。坎坷的生活經歷使其作品更具感染力。作品不拘拘形式,但比較註意節奏與音樂感。新穎的形式與悲觀厭世的情調,表現出現代主義詩歌的特征,被認為是拉丁美洲現代主義詩歌運動的先驅之一。《第三首夜曲》是他的代表作,作品以獨特的結構、空靈的幻想、傷感的情調和富有音樂感的節奏而為人所稱道。其他作品還有《枯澀的點滴》、《死者》、《亡靈節》等。創作於1895年的長篇小說《茶餘飯後》1925年才獲出版,同樣具有現代主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