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於古代希臘,並在西歐、北美發展和演變的各種道德觀點、學說的總稱。西方倫理思想的發展經歷瞭古希臘羅馬、中世紀、近代和現代幾個階段,積累瞭極其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卷帙浩繁的著述文獻,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

  起源和發展 西方倫理思想發源於古代希臘。西元前12~前8世紀,從一般社會意識中分化出來。前7~前6世紀,以詩歌、寓言和勸善格言等形式反映出來的關於中庸、“善人”和幸福的道德觀觀念,成為古代希臘倫理思想的開端。

  古希臘倫理思想的形成和系統化,主要是在前6世紀以後。從道德思考的基本點來看,主要是圍繞著德性與道德完善的人,探討人的道德自我價值和至善的生活目的。由此,形成瞭三條基本的倫理思想路線:一是從畢達哥拉斯開始,經過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到柏拉圖的理性主義的路線。在這條路線上,雖然有主張和諧和沉靜與主張對立和轉化的分歧,但主張人的善德和城邦正義則是共同的。他們註意到道德概念、范疇的普遍性,闡述瞭智慧、勇敢、節制、正義等主要德性概念,並力圖從宇宙的統一中論證自然和人事的共同法則。第二條思想路線是以普羅泰戈拉為首、經過亞裡斯提卜到德謨克利特的快樂主義、幸福主義路線。他們承認理性的作用,但反對使道德知識化、概念化的傾向,強調人的感性是判斷真偽和善惡的尺度,認為道德應當服務於個人生活的快樂和幸福。第三條思想路線是以亞裡士多德為代表的、綜合理性主義和感性主義的帶有折衷主義特征的思想路線。亞裡士多德建立瞭古代西方最完整的德性論倫理學體系,並撰寫瞭西方第一部倫理學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亞裡士多德之後的希臘化時期和羅馬帝國時期,伊壁鳩魯主義(見伊壁鳩魯)、斯多阿主義(見斯多阿學派)和懷疑主義(見懷疑論)等作為自我意識的三種形式,力圖從人自身找到自由和自足的根據,使古希臘倫理學關於德性和個人完善的學說在人生哲學的形式下進一步深化。其中伊壁鳩魯主義的快樂論與斯多阿主義的德性論的對立,對後世倫理思想的發展影響深遠。羅馬帝國時期的斯多阿主義強調忍耐、禁欲和服從命運,逐漸走向神秘主義禁欲主義,最後同新柏拉圖主義(見新柏拉圖學派)合流,成為基督教神學倫理思想的重要思想淵源。

  中世紀倫理思想是在教會神學統治和封建專制制度下發展的,其基本任務是解釋和論證聖經的道德觀念和倫理原則,註重個人對上帝的關系和靈魂拯救。它融合瞭東方宗教,極端強化瞭古希臘羅馬倫理思想中的神秘主義和禁欲主義,形成瞭完整的神學倫理思想體系。這種神學倫理思想把道德的起源和本質歸結為上帝的意志和人類的“原罪”,認為上帝是美德的體現和最高價值標準,愛上帝是道德的最高原則,它還通過各種形式強制推行禁欲主義生活方式。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興起的人文主義思潮,對基督教神學及其倫理思想進行瞭猛烈的抨擊,它提出以人為中心,強調尊重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自由和世俗生活幸福的倫理思想,對近代西方倫理思想的轉折和發展起瞭巨大的推動作用。

  文藝復興之後,西方倫理思想的發展進入瞭最活躍,最豐富,也最富有生命力的時期。它比較自覺地理解和探討瞭在個人利益基礎上的道德與利益以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問題,基本上確立瞭社會生活中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主流傾向,並建立瞭帶有理想性的完整的倫理學體系,同時也隱藏著對現實和應有的深刻矛盾的困惑。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近代文化的發展,倫理學在英國、荷蘭、法國和德國相繼出現瞭具有各自國傢和民族特色的思想內容和理論形式。以F.培根、T.霍佈斯、J.洛克為代表的經驗論者,力圖把道德建立在自然法則的基礎上,使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理性和情感、道德和科學結合起來。B.斯賓諾莎和G.W.萊佈尼茨等人則從唯理論方面強調理性和功利,得出瞭與經驗論同樣的所謂合理利己主義的結論。F.哈奇森、D.休謨和亞當·斯密等倫理學傢,從人的天然情感中尋找道德善惡的根源,用道德感解釋道德的本質和起源,確定評價行為的標準,形成瞭道德情感說。J.邊沁、J.S.密爾等功利主義者,強調把功利原則或最大幸福原則作為道德的最高準則,把對利益的正確理解變成瞭追求快樂的正確計算。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傢伏爾泰、J.-J.盧梭、C.-A.愛爾維修、P.-H.D.霍爾巴赫等,力求把理性、經驗和情感結合起來,進一步發展瞭功利主義和合理利己主義倫理思想。他們把“正確理解的個人利益”作為道德的基礎,強調社會環境和教育對道德的決定作用,並把主張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作為政治和倫理原則。德國古典哲學傢I.康德、J.G.費希特、F.W.J.von謝林、G.W.F.黑格爾等,在反對經驗論和功利論倫理學的基礎上建立瞭理性主義倫理學體系,力圖論證並確立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則,從而使其倫理學說具有嚴肅主義和思辨體系的特色。黑格爾力圖突破從抽象人性出發的倫理學說的膚淺性和局限性,強調道德不能脫離現實的社會關系和人們的利益要求。在他看來,道德的善或絕對價值,隻有在倫理的普遍關系中,在主觀與客觀、動機與效果、目的與手段、理智與情感、權利與義務、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統一中才能實現。L.費爾巴哈以其人本學的合理利己主義和幸福論倫理學說結束瞭思辨倫理學的統治。19世紀出現的進化論倫理學,以生存競爭作為普遍法則,把道德看作生物為求得自己生存和延續的行為的一個進化階段,繼之而起的唯意志論把倫理思想導向非理性主義和人本主義,預示瞭重估傳統價值的新思潮的產生。

  西方倫理思想發展的現代與近代分界,一般可以界定在19世紀中下葉以後,或者說基本上發生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後。其特點是重大倫理思潮紛起,流派繁多,觀點復雜,呈現出以反古典倫理思想傳統為主流的三種傾向:一是以元倫理學為代表的、以科學主義為原則的、註重研究道德概念、道德判斷的性質和意義的分析倫理學,主要流派有直覺主義、情感主義和語言分析學等。二是宗教倫理學。主要包括新托馬斯主義倫理學、人格主義倫理學、新正統派倫理學等。這一流派雖然與傳統宗教倫理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也有許多新特點,在現代西方倫理思想的總體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三是人本主義思潮。這種思潮的各種流派之間雖然沒有嚴格的理論統一性,但是在以人為本、非理性、反傳統的基本點上卻有共同之處,主要有存在主義倫理學、精神分析倫理學、自然主義倫理學等,也包括新實在論倫理學和實用主義倫理學。上述倫理學思潮和流派,在現代西方不僅有著深刻的思想理論影響,而且也有著廣泛的世界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說,它們代表著整個現代西方倫理學發展的主流。

  特點和趨向 與東方倫理思想相比,西方倫理思想有著自身的顯著特點:①西方倫理思想比較註重個人德性的完善和追求幸福的價值觀,近代以來尤其強調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價值標準。世界主義、整體主義倫理學說和價值標準,始終沒有成為西方倫理思想的主流。現代西方倫理學中的各種流派,突出表現出人道主義、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傾向。②西方倫理學作為西方哲學的組成部分,其著眼點主要不是規定和解釋統一的倫理原則和行為規范,而是為其價值目標和現實生活提供倫理、道德的理論論證。西方倫理學傢一般偏重於道德理論的探討和倫理學體系的建立,並力求上升為道德哲學,與東方倫理學重視穩定的道德規范體系不同,在理論論證方面見長,在規范體系方面比較薄弱。③西方倫理思想在2 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難以準確計算的學說和流派。近代以來,倫理思想和道德學說更加紛繁多變、名目繁多。現代西方倫理思想學派林立、競相角逐,沒有形成全社會統一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標準。

  一般說來,古代倫理學說重在尋求主觀理性法則,強調個人德性、個人價值、現世幸福和道德的自律。中世紀尋求絕對客觀法則,強調虔敬上帝、仁愛忍讓和權威主義的他律;近代則轉向尋求以個人為本位的利益關系協調,強調個人權利、個人選擇和個人價值。雖然各種學說都有所偏頗,但總體上還是探求個人與他人、權利與義務、理性與情感、自律與他律、實然與應然的統一。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倫理思想向著應用倫理學方面發展,表明西方倫理學開始更加關切人們的現實生活。

  

推薦書目

 三浦藤作.西洋倫理學史. 謝晉青, 譯.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25.

 章海山. 西方倫理思想史. 沈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4.

 羅國傑, 宋希仁. 西方倫理思想史.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5.

 萬俊人. 現代西方倫理學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992.

 古謝伊諾夫 A, 伊爾利特茨. 西方倫理學簡史. 劉獻洲, 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