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地層空氣中由無數小水滴或小冰晶組成的懸浮體。出現霧時,地面的水準能見度降低。

  霧的分類有多種,按其強度可分為重霧(能見度小於50米)、濃霧(能見度50~200米)、中霧(能見度200~500米)和輕霧(能見度500~1 000米)。

  霧按其成因可分為4類:①輻射霧。夜間地面因輻射而冷卻,使貼近地面的空氣凝結而成霧,一般發生在晴朗小風的夜間,日出之前最濃,日出後隨地面氣溫升高而逐漸消散或上升為層雲。②平流霧。暖濕空氣移至較冷的下墊面上,其下部水汽因冷凝而形成的霧,常常在冬季發生。③蒸發霧。冷空氣移到較暖的水面上,水面快速蒸發,使水汽達到飽和而形成的霧。④鋒面霧。暖鋒前降的雨蒸發後,使低層空氣接近飽和,加上平流作用,使溫度稍有降低而形成的霧。

  按照溫度,霧可分為暖霧和冷霧。暖霧是指0℃以上的霧;冷霧是指0℃以下的霧。由於溫度不同,霧的性質也不同。冷霧一般由過冷水滴組成,又稱過冷霧。也有冷霧含冰晶的,溫度越低,霧中冰晶濃度越大。完全由冰晶組成的冷霧,稱為冰霧

  霧中水滴稱為霧滴,其半徑大多數為2~15微米。霧滴濃度一般為1~100個/厘米3,濃霧中可達500個/厘米3。霧中含水量一般小於0.1克/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