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舞蹈節奏寫成的器樂曲或聲樂曲。由於時代、民族特點和功能,用途不一而有多種類型。在舞曲裏,某種典型的節奏型貫穿始終,是區別各種舞曲的重要標誌。

  原始社會中的舞蹈與音樂、詩歌是結為一體的,音樂十分簡單。1300年左右,西方文獻中記載有舞曲“斯丹蒂佩斯”(一種吟唱詩人所唱的舞蹈歌曲)和“杜克梯亞”(一種隻奏不唱的舞蹈樂曲)。13世紀後期的經文歌中,又有舞曲旋律出現在男高音聲部中的情況。15世紀,西方舞蹈音樂進入第一個繁榮期期。16世紀,在琉特和鍵盤合奏音樂中,出現瞭包括前舞、後舞兩首速度不同的舞曲所組成的成對舞曲(如意大利的帕薩梅佐–薩爾塔雷洛、英國的帕凡–加亞爾德等)。同時,德國的阿勒芒德、法國的庫朗特、西班牙的薩拉班德和意大利或英國的吉格開始躍升為重要的舞曲體裁,並在17世紀中葉,發展為由4首舞曲組合成的“古典組曲”。18世紀是小步舞曲流行的時代,也是蘇格蘭舞曲、連德勒舞曲等在維也納得到重要發展的時期。19世紀盛極一時、雄據社交舞曲主導地位的圓舞曲,就是從連德勒舞曲中發展演變而來。19世紀30~50年代,馬祖卡、波爾卡、加洛普、波洛奈茲等舞曲在歐洲得到廣泛流傳。民族樂派興起後,又有許多民族舞曲風格體裁被作曲傢們所發掘和重視。20世紀後,拉丁美洲和美國的不少民族舞曲及社交舞曲,在許多國傢風行。

  舞曲的種類繁多,主要體裁有:

  古典舞曲 流行於16、17世紀的舞曲,到17、18世紀時,因舞蹈不再流行而成為純器樂曲。最常見的有:

  阿勒芒德 意為“日耳曼的”。起源於德國。速度適中地緩慢。4拍子,常起於第4拍的弱部。旋律流暢而多裝飾,采取平均的節奏,織體傾向於主調化。常用作古典組曲的第一樂章,近似前奏曲。

  庫朗特 有法國式和意大利式兩種。法國式庫朗特的速度適中地快。3拍子,常從第3拍的弱部開始,含有一長一短的附點節奏,在每1段落的結尾中,常把3/2拍子和6/4拍子結合在一起,有時甚至6/4拍子在全曲中占優勢,織體比較復調化。意大利式庫朗特速度較快,3拍子(3/8或3/4),旋律流動,有如奔跑(“庫朗特”有“跑”的意思)。兩種庫朗特都常用作古典組曲的第2樂章。

  薩拉班德 16世紀初由東方傳入西班牙。3拍子,第二拍常為長音符。旋律富於裝飾,用主調織體寫成。常用於古典組曲的第三樂章。17、18世紀的聲樂曲亦常采用薩拉班德的體裁,G.F.亨德爾的歌劇《裡納爾多》中的《讓我痛哭吧》就是著名的曲例。

  吉格 源於意大利,一說起源於英國。速度很快。3/8、6/8或12/3拍子。富有歡快活躍的情趣。常用模仿復調的織體,類似賦格。第二段多采取倒影(反行)賦格的寫法。常用於古典組曲的末樂章。

  帕凡加亞爾德 又譯孔雀舞快活舞。兩者都起源於意大利,16世紀流行於英國。帕凡是莊嚴緩慢的2拍子舞曲,加亞爾德是活潑快速的3拍子舞曲。加亞爾德是繼帕凡而起的後舞曲,兩者在速度上、節拍上和性格上形成鮮明的對比。17世紀中葉以後,逐漸成為純器樂曲。

  帕薩梅佐薩爾塔雷洛 意大利古老舞曲。帕薩梅佐是近似帕凡的2拍子舞曲,較帕凡稍快。薩爾塔雷洛是帕薩梅佐的後舞,用同一主題而處理成快速的3拍子。另有一種3/8或6/8拍子的薩爾塔雷洛,是一種活潑的、有跳躍動作的舞蹈,近似塔蘭泰拉。

  塔蘭泰拉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古老舞曲。3/8或6/8拍子,速度很快,采用連續不斷的平均快速節奏,有如無窮動。

  西奇利亞諾 又譯西西裡舞曲。6/8或12/8拍子,速度徐緩,近似田園曲。18世紀作曲傢常用作組曲和奏鳴曲的慢樂章。

  小步舞曲 原為法國民間的3拍子舞曲,因舞步極小而得名。17世紀後半葉為路易十四的宮廷作曲傢J.-B.呂利所采用,因而傳入宮廷,成為速度從容、風格典雅的宮廷舞曲。在17、18世紀的組曲中,小步舞、加沃特、佈雷、帕斯皮耶、盧爾等舞曲,是插入薩拉班德和吉格之間的不固定樂章。這些舞曲的中間部分常由3件木管樂器演奏(如J.S.巴赫《第一樂隊組曲》中的佈雷舞曲),故稱“三聲中部”。18世紀後半葉起,小步舞曲被用作奏鳴曲、室內樂、交響曲等套曲的第三樂章,速度較前加快,性格也更為活潑。

  加沃特 原為法國民間舞曲,後傳入宮廷。中速。4/4或2/2拍子,常起於後半小節。中間部分是“風袋管舞曲”,常出現模仿風袋管低音的持續音。

  佈雷 源於法國的雙拍子舞曲,與加沃特相似,但從第4個四分音符(不是第2個二分音符)開始。

  帕斯皮耶 流行於法國佈列塔尼半島的舞曲,速度較快,3/8或3/4拍子,起於弱拍。

  盧爾 用風袋管伴奏的法國鄉村舞曲(原為17世紀前一種風袋管的名稱)。中速。3/4或4/4拍子,第1拍加重。

  裡戈東 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古老舞曲,17世紀傳入宮廷。速度較快。2/4或4/4拍子,起於弱拍。

  波洛奈茲 又譯波蘭舞曲。原為波蘭民間的行列舞曲,16世紀末傳入宮廷。17、18世紀成為獨立的器樂曲,偶用於組曲中。F.F.肖邦用此體裁作有鋼琴曲16首。波洛奈茲的特點為:3/4拍子,起於強拍,樂句常結束於第3拍,大都莊嚴徐緩,或用中等速度。但肖邦的波洛奈茲速度較快,富於熱情。

  福爾拉納 情趣歡快的意大利古老舞曲。6/4或6/8拍子。18世紀偶用於組曲中,近似吉格。

  帕薩卡利亞恰空 源於西班牙(一說帕薩卡利亞起源於意大利)的3拍子慢板舞曲。16、17世紀時傳至歐洲各國,成為一種鍵盤樂曲。大多用小調寫成,以4~8小節的固定低音為基礎,進行連續變奏。兩者結構相似,以至難於區別。

  福利亞 源於葡萄牙的3拍子舞蹈歌曲。結構近似恰空和薩拉班德。流傳於14世紀。17世紀後半葉在法國被用於芭蕾場面中。18世紀流傳更廣,常被寫成炫技性的哈普西科德、吉他或小提琴曲。有一個福裡亞曲調,從16世紀初到20世紀,曾被許多作曲傢用作主題,寫成各種作品(大多為變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A.科雷利的《第十二小提琴奏鳴曲》和S.V.拉赫瑪尼諾夫的《科雷利主題變奏曲》。F.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也采用瞭這個曲調。

  民族舞曲 各民族、各地區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間舞曲,現在還用作舞蹈音樂,同時也可用作獨立器樂曲。其中有近代舞曲,也有一些是比較古老的舞曲。如:

  凡丹戈 流行於西班牙民間的3拍子或6拍子的歡快舞曲。常常載歌載舞,用吉他和響板伴奏,響板打著

的節奏。18世紀末, C.W.格魯克、 W.A.莫紮特等曾將其用於歌劇和芭蕾作品中。

  塞吉迪亞 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地區的古老舞曲,至今還很流行。3拍子,近似博萊羅,但速度更快。常常載歌載舞,用吉他和響板伴奏,響板打著

的節奏。

  博萊羅 該曲源於西班牙民間的3拍子舞曲。跳舞者打著響板,扭動著手臂,成雙成對地載歌載舞。響板不斷打出

的節奏。 M.拉威爾按此體裁寫成的管弦樂曲極為有名。

  阿瓦內拉 又譯哈巴涅拉。由非洲黑人傳入古巴,並由古巴傳入西班牙的2拍子舞曲。其典型節奏與探戈相同。

  霍塔 西班牙民間舞曲。流傳於阿拉貢、加泰羅尼亞、巴倫西亞等地。快速,3/4或3/8拍子,節奏生動,情緒活躍。多由人聲演唱並伴以吉他、曼多林、響板等樂器。

  馬拉加尼亞 又譯馬拉加舞曲。西班牙安達盧西亞民間雙人舞曲。快速,3/8或3/4拍子。

  桑巴 巴西民間的一種2拍子舞曲,以富於切分節奏為其特色。有兩種類型:鄉村型的桑巴急速強烈,與巴圖克相似;城市型的桑巴,由瑪希謝演變而來,速度中庸而較少強烈的切分音。

  康加 古巴民間舞曲。該曲起源於非洲。在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傢均有流行。

的節奏型貫串全曲。

  法朗多爾 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民間舞曲。6拍子,活潑歡快。舞者列成長隊,手挽著手或拉著手帕,魚貫而舞。

  連德勒 奧地利和德國的民間舞曲。3拍子,速度慢於圓舞曲,為圓舞曲的前身。

  波爾卡 19世紀30年代始創於波希米亞(今捷克西部)的一種圓舞,40年代傳遍歐洲各國。2/4拍子,速度較快,典型的節奏為

  富利安特 波希米亞民間對舞。節奏活躍奔放,常常交替運用3拍子和2拍子。

  索塞茨卡 波希米亞民間圓舞曲。速度較慢,節奏流暢,近似連德勒。常用於富利安特之後。

  恰爾達什 匈牙利民間舞曲。包含慢而憂鬱的“拉舒”和快而熱烈的“弗裡斯”兩部分,前者2/4或8/4拍子,後者2/4拍子。李斯特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就是按照恰爾達什的格調寫成的。

  馬祖爾 起源於波蘭馬索維亞地區的民間舞曲。3拍子,常用

的節奏。熱情、活潑而有騎士風度。用此體裁寫成的作品稱“馬祖列克”。肖邦發展瞭這一體裁,作有鋼琴曲52首,稱“馬祖卡”。現馬祖卡已成為馬祖爾和馬祖列克的通稱。

  庫亞維亞克奧別列克 近似馬祖爾的波蘭民間舞曲,兩者都比馬祖爾輕快活躍。庫亞維亞克的旋律比較流暢。奧別列克每兩小節的第3拍有1個重音。肖邦在馬祖卡中,把這兩種舞曲和馬祖爾融合在一起。

  克拉科維亞克 波蘭民間舞曲,因起源於克拉科夫而得名。2拍子。情緒活潑,多切分音,典型節奏為

  科洛 南斯拉夫民間舞曲。有多種類型,其主要區別在於速度的快慢不同。

  霍羅 保加利亞民間輪舞曲。為2/4、5/16、7/16、9/16或11/16拍子,快速或中等速度,用風袋管等民間樂器演奏。

  霍拉 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的一種民間輪舞。為6/8或2/4拍子,通常速度徐緩,格調平穩。常用小提琴、風袋管、橫笛等樂器組成的民間小樂隊演奏。

  哈靈 挪威民間舞曲。也流傳於瑞典。為2/4或6/8拍子,用挪威民間的一種弓弦樂器演奏。E.H.格裡格在創作中曾采用過此種體裁。

  特列帕克 俄羅斯民間舞曲。2拍子,情緒歡快奔放,時時發出蹬足聲。

  戈帕克 烏克蘭2拍子民間舞曲。M.穆索爾斯基的歌劇《索羅欽斯克集市》第3幕中的戈帕克是著名的曲例。

  社交舞曲 社交舞蹈(又稱交際舞交誼舞)的音樂,由民間舞曲演變而成。用於交誼舞會,也可以寫成獨立的器樂曲。社交舞曲因時代而變遷。重要的社交舞曲有:

  對舞曲 因舞者面面相對而得名。起源於英國,流傳於法國和德國。2/4或6/8拍子,情緒歡快活潑。蘇格蘭舞曲是對舞曲的一種。

  方陣舞曲 起源於法國,盛行於拿破侖帝國時期的交際舞曲。分5段,交替著6/8和2/4拍子,分別稱為長褲舞、夏舞、母雞舞、特蘭尼斯舞、牧羊女舞。在流傳過程中,加洛普(始於19世紀20年代的一種有跳躍動作的2拍子快速圓舞)也被吸收到方陣舞中來,成為它的一部分。

  圓舞曲 又譯華爾茲。18世紀末由連德勒演變而成。旋律平滑流暢,嫵媚動人。和聲的特點是每小節1個和弦,由強拍的低音和其餘兩拍的“和弦塊”交替著。J.施特勞斯父子和J.蘭納是維也納圓舞曲最著名的作曲傢。他們所作的圓舞曲多由數首短小圓舞曲連綴構成,形成一種套曲式的結構,稱圓舞曲套曲。肖邦、R.舒曼、J.勃拉姆斯、李斯特的圓舞曲,其不以伴奏舞蹈為目的。

  狐步舞曲 黑人木屐舞曲的一種。1912年始於美國,不久流傳世界。最初由長舞步和短舞步交替而成,4拍子或2拍子。不久發展成一種包含錯綜復雜、變幻不定的舞步的舞蹈,並分裂為快狐步和慢狐步兩種。

  一步舞曲 20世紀初產生於美國北部的一種社交舞曲。20年代起流傳全歐。快速,2/4拍子。

  查爾斯頓 1920年左右產生於美國的一種社交舞曲。為4/4節拍(有時為2/2),富於切分節奏。

  探戈舞曲 阿根廷舞曲。20世紀初流行於南美,並流傳世界各國。步行速度,2拍子或4拍子。節奏似阿瓦內拉但稍快。富於切分音。旋律和伴奏常構成交錯節奏。

  倫巴舞曲 古巴舞曲。20世紀30年代起流行於美國和歐洲各國。2拍子,包含復雜的切分音,不斷反復著4小節的節奏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