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位於北美洲中東部,美國和加拿大之間。自西向東為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除密歇根湖完全在美國境內外,餘均為美、加兩國共有。總面積24.42萬平方千米,約2/3屬美國。伊利湖較淺,最大深度僅64米;其他大湖的最大深度都超過200米,蘇必利爾湖達406米。總蓄水量22 818立方千米。流域面面積(不包括湖面)50.88萬平方千米,廣及美國的紐約州等8個州和加拿大的安大略省。

  五大湖地區原為河谷低地,同屬一東西向水系。第四紀冰期時,冰川多次南進,對河谷軟弱巖層反復刨蝕,使河谷加深、加寬,原有水系被改造。更新世最後一次冰川——威斯康星冰川消融退卻後,五大湖的基本輪廓逐步形成,湖水最終經聖勞倫斯河註入大西洋。

  五大湖接納幾百條小河、小溪註入,湖泊水源主要依靠降水補給。在安大略湖口(湖水匯註聖勞倫斯河)年平均流量為6 640米3/秒。全年各湖水位變幅為30~60厘米,夏季水位較高,冬末春初較低,但強風暴雨可在短期內引起高達3~4米的水位波動。湖面表層水溫夏季為16~21℃,冬季降至0℃以下。12月至翌年3、4月為結冰期,但各湖中部因風大浪急,不易封凍。五大湖水體對湖區氣候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與鄰近地區相比,夏涼冬溫,降水較多,無霜期較長,有利於果樹栽培。

  湖面海拔自西向東下降。西部4個大湖的湖面海拔相差不大:蘇必利爾湖與休倫湖水位相差6米,其間形成聖瑪麗斯河;休倫湖與密歇根湖水位相同,由麥基諾水道相連;休倫湖與伊利湖水位相差3米,其間形成聖克萊爾河。伊利湖比安大略湖的水位高出99米,連接兩湖的尼亞加拉河水流湍急,在石灰巖大崖壁處陡落成為世界著名的尼亞加拉瀑佈。

  五大湖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為改善五大湖航運條件以及與外洋的聯系,先後開鑿瞭蘇必利爾湖與休倫湖間的蘇聖瑪麗運河、伊利湖與安大略湖間的韋蘭運河。1954~1959年間又在聖勞倫斯河上開鑿深水航道,使吃水8.2米的船舶可從聖勞倫斯河口上溯至蘇必利爾湖西端的德盧斯。五大湖還通過運河與其他水系連接,如密歇根湖經伊利諾伊運河連接密西西比水系,伊利湖經紐約州巴吉運河連接哈得孫河,安大略湖經裡多運河溝通渥太華河等,從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內陸航運系統。貨運繁忙,自西向東的貨流以鐵礦石、農牧產品、木材等為主,自東向西則為煤、石油和工業品等。五大湖及其連接水道沿岸的主要港口,在美國境內有德盧斯、芝加哥、托萊多、底特律、克利夫蘭等;在加拿大境內有桑德貝、哈密爾頓、薩尼亞、蘇聖瑪麗、多倫多等。

  五大湖是北美洲內陸漁業區,主要漁產有湖鱒、白魚、湖鯡,在溫暖淺水中富鱸、鳘、鮎等。19世紀後期開始,由於大量食肉的海鰻遊入湖內,影響瞭湖鱒等食肉魚類的生存,加之沿湖城市和工廠排放的大量廢水、廢渣造成湖水污染,漁產量逐漸減少。20世紀60年代以來,采取瞭控制海鰻、引進湖鱒、防止污染等措施,已取得較大成就,漁產量回升。湖區水力資源豐富,水電站主要集中在聖瑪麗斯河、尼亞加拉河及聖勞倫斯河上。五大湖還為沿湖城市提供大量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美、加兩國在沿湖地區辟有許多國傢公園和避暑聖地,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的國內外遊客來此遊覽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