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國時期吳國開國君主、政治傢。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黃龍元年(229)至神鳳元年(252)在位。父孫堅。孫權少察孝廉,舉茂才,行奉義校尉。跟隨其兄孫策征討江東。漢建安五年(200)孫策死,繼統江東地區,得張昭、周瑜、程普等人輔助,廣攬人才,魯肅、諸葛瑾等為其賓客。建安十三年曹操奪取荊州,沿江而下,孫權擯棄群臣歸降之議,任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聯合劉備,大破曹軍於赤赤壁。其後,依靠長江天險,多次擊退北方曹魏進攻。曹丕代漢建魏,孫權表面臣服稱藩,爭取時間鞏固政權基礎。魏黃初二年(221),接受魏封號,稱吳王於武昌(今湖北鄂州)。黃龍元年稱帝,建都武昌,後遷建業(今江蘇南京),先後統治江東50多年。通過消滅各支割據勢力,平定、降服少數族山越,所轄由江東擴展到今福建、廣東、廣西、湖南的廣大地區。漢末以來,這些地區處於分裂狀態,自此重歸統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

  為維護吳國鼎立之業,孫權接受魯肅建議,采取聯合蜀漢,共禦曹魏的基本方針。其後雖一度因奪取荊州,殺死關羽,吳蜀爆發夷陵之戰,但由於抗擊曹魏的需要,不久吳蜀同盟重新恢復。在長時期內,他不為謠傳所動,堅信蜀漢不致背盟。吳、蜀的長期和好,牽制瞭曹魏的進攻。

  孫權信用渡江南來的豪族勢力,同時對確有才幹而出身貧賤的寒族也註意擢拔。後來,又根據南方特點,逐漸和江東特別是吳郡的豪族地主緊密結合,委以高官要職。這些豪族地主處於太湖流域經濟發達地區,勢力強大,根深蒂固,看到孫權能保護自己利益,也對他輸誠效忠,全力支持。

  孫權將對外戰爭和征伐山越獲得的一部分兵士和“生口”賜給豪族和功臣當作部曲、佃客。允許諸將世襲領兵,其佃客免除徭役、兵役。在勞動力緊張的太湖流域,這是與豪族地主妥協,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

  孫權大權獨攬,用法嚴峻。為防止影響政事,禁止地方長官擅自去官奔喪,違者處死。晚年,吳國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太子和與魯王霸相互攻訐,朝臣也分為兩派,醞釀著嚴重的統治危機。他斷然廢太子和,殺魯王霸,用嚴刑峻法處置一批朝臣,另立子亮為太子,矛盾得以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