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人、文史學者。傢族排行叫傢驊,原名亦多,字友三,號友山。後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曾用筆名夕夕。生於湖北浠水縣巴河鎮聞傢鋪。其父為晚清秀才。聞一多5歲入私塾,從小喜愛詩詞和美術,接受傳統的經史教育,也受晚清以來的“新學”教育。1910年入武昌兩湖師範附屬高等小學,1912年冬考取北京清華學校。

>

  1913~1922年,聞一多度過瞭10年的清華生涯。曾任多種學生刊物編輯,發表舊體詩文多篇。課餘組織和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如“遊藝社”、“美術社”等,參加演劇和美術研究。五四運動中作為清華學生代表團成員赴上海參加全國學生聯合會,聆聽過孫中山演講。1920年7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1921年接受基督教洗禮,加入清華文學社。1922年7月畢業,旋赴美國留學。

  留美期間,聞一多學習繪畫,並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英國近代詩歌。在創造社的刊物上發表頗有影響的評論《〈女神〉之時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異國他鄉所感受到的種族歧視,使他的愛國情懷倍增。1923年6月,他獲得芝加哥美術學院最優名譽獎,但校方剝奪瞭他可以憑此獎赴歐洲深造的權利。在科羅拉多大學畢業時,美國學生不願與中國學生同臺領取畢業證書。聞一多在傢信中雲:“一個有思想之中國青年留居美國之滋味,非筆墨所能形容。”他提倡“中華文化的國傢主義”,參加過國傢主義團體“大江會”。但他也認識到西方文化的優長和中國的落後。1923年9月,印行瞭第一部新詩集《紅燭》,收有《太陽吟》、《憶菊》、《洗衣歌》等,影響很大,開始形成其絢麗而雄奇的藝術風格。

  1925年6月,聞一多學成歸國。先後在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後改為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吳淞國立政治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後名中央大學)、國立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職。1932年起,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歸國後,他致力於新詩格律化理論的探討,提出著名的“三美論”,即新詩要具有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辭藻)和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他與徐志摩、朱湘等新月派詩人共同為探索中國新詩的格律化做出瞭不懈的努力。

  1928年1月,聞一多出版瞭第二部詩集《死水》,收入《死水》、《發現》、《祈禱》、《口供》等1925年以來的詩作28首。這些詩作充分體現瞭他的愛國熱情、藝術理想和新詩格律化理念,成為其代表作。同年3月,參與創刊《新月》雜志。

  抗日戰爭爆發後,聞一多隨校南下,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他廣泛研究瞭中國的文化遺產,由研究唐詩開始,上溯先秦漢魏六朝,乃至於古代神話、甲骨文和鐘鼎文,以文學為中心,旁涉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形成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體系,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研究的學術貢獻尤大,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古典新義》、《楚辭校補》等專著。他的學術研究,體系博大,勇於突破,善於建構,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1943年後,聞一多目睹抗戰實況,痛感國運艱辛,開始投入反對專制獨裁、爭取民主進步的社會運動。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後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和《民主周刊》社社長,經常參加遊行集會、發表演講。1946年7月,民主人士李公樸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以無畏的勇氣在昆明7月15日的公悼大會上發表講演,怒斥國民黨的卑劣行徑,歸途即遭國民黨特務狙擊殺害。毛澤東高度評價:“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表現瞭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別瞭,司徒雷登》)

  聞一多的一生是詩人、學者和戰士高度結合的一生。他的詩作既是現代中國愛國詩的高峰,又是現代中國格律詩的高峰。他的藝術探索、學術成就和高尚人格,都成為中國現代史的寶貴遺產。199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有《聞一多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