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獻和文獻發展規律為研究物件的一門科學。研究內容包括:文獻的特點、功能、類型、生產和分佈、發展規律、整理方法及文獻與文獻學發展歷史等。

  簡史 文獻學是在文獻工作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為瞭收集、整理、交流和利用文獻,就必須對文獻的特點、生產方式和整理方法進行研究,從中總結出規律,從而逐漸形成瞭文獻學。

  中國古代雖無“文獻學”一詞,但但許多學者在開展學術研究的同時,進行瞭大量文獻整理和研究工作;歷代文獻收藏傢也積累瞭豐富的經驗。從中國古代文獻研究的情況來看,其內涵比較廣泛,除研究一般的文獻發展史外,還涉及文字的校訂,版本的鑒別,對內容得失的評品及目錄的編制等。如漢代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群書,編制《別錄》、《七略》是整理文獻;鄭玄為群經作註,也屬整理文獻。最早以專著形式系統討論文獻學的是南宋的鄭樵。他在《通志·校讎略》中從理論上闡述瞭文獻工作中的文獻收集、鑒別真偽、分類編目、流通利用等問題。鄭樵以後,系統研究文獻學理論的是清代的章學誠,其著名觀點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即要求在文獻整理過程中要明確反映並細致剖析各種學術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及相互關系等。但他和鄭樵一樣,都把這些工作稱為“校讎學”。最早以“文獻學”作為書名的著作是鄭鶴聲鄭鶴春合著的《中國文獻學概要》(1930),書中認為:文獻學的基本內容是文獻的結集、審訂、講習、翻譯、編纂和刻印。張舜徽《中國文獻學》(1982)和王欣夫《文獻學講義》(1986)則是研究中國古典文獻學的專著,二書認為文獻學就是版本學、校勘學(見校讎學)和目錄學三者的結合。其中張舜徽還認為文獻學就是校讎學。由於“文獻”這一概念在中國歷史上有特定涵義,所以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文獻學實際上是以考證典籍源流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古典文獻學。由於文獻數量、內容、形式和載體的發展以及由此決定的文獻工作的復雜性,古典文獻學的研究內容已不能全面反映現代文獻的實際和揭示其發展規律。因此,作為現代文獻學,還必須研究現代文獻及其規律。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學者較多地借鑒和吸收西方國傢文獻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計量學方法,豐富瞭文獻學的內容。80年代中期以後,專科文獻學受到重視,專科文獻檢索與利用方面的著述大量問世。

  西方文獻學也有較長的發展歷史。但漢語“文獻學”在西文中沒有確切的對應詞。例如1807年出現的英文bibliology一詞是指研究圖書歷史及圖書紙張、印刷等各方面內容的學科,在中國多譯為“圖書學”;1814年出現的bibliography一詞除“目錄學”和“文獻目錄”兩個含義外,還指研究著作或出版物物質形態和版本流傳等內容的學科,在中國也被譯作“文獻學”。現代西方文獻學約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隨著文獻增長和文獻整理的深入而形成的。documentation一詞是1870年首先在法語中使用的,在英語中使用則稍晚幾年。該詞除用於商業外,還指利用文獻提供、鑒定事實或例證。最早對documentation的詞義進行研究的是比利時人P.-M.-G.奧特萊H.-M.拉封丹。事實上,在20世紀上半葉,documentation和bibliography是兩個並存而通用的概念。1938年國際文獻聯合會(FID)將documentation定義為:對人類各活動領域的文獻的收集、分類和傳播。此後,西方文獻學傢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如S.C.佈拉德福在《文獻學(文獻工作)》一書中認為文獻學(文獻工作)是搜集、分類和迅速提供所有形式的精神活動記錄的技藝。而J.H.謝拉《行動中的文獻學》一書中則認為文獻學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發展新的分析、組織與檢索方法,以充分利用各種記錄下來的知識。這些顯然都是從文獻處理的角度說明文獻學和文獻工作。目前該詞的內涵已擴展為對文獻的獲取、組織、存儲、檢索和傳播等,而廣義的理解已近乎情報學。在中國,該詞多被譯作“文獻工作”。迄今為止,“文獻學”在國際上尚無一個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定義。當代文獻學的國際組織是國際文獻聯合會,該會於1895年成立於比利時的佈魯塞爾,原名國際目錄學會,1931年改名為國際文獻學會,1938年改為現名。其宗旨是通過國際合作推動文獻工作的研究和發展,促進各學科領域中情報資料的組織、儲存、傳播和評價。中國為其團體會員之一。該會的會刊為《國際文獻聯合會通報》月刊、《國際情報文獻論壇》季刊。

  研究內容和分支學科 文獻學主要有以下幾個研究內容:①文獻的特點與功能研究。包括文獻的性質和定義;文獻整體,不同類型文獻乃至個體文獻在發展和流傳過程中的內容形式、特色及價值;文獻在人類發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等。②文獻類型研究。包括運用多種標準對文獻群進行的劃分及各文獻類型間的相互關系等。有人稱之為文獻類型學。③文獻及文獻學發展歷史研究。包括文獻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歷史上的文獻聚散存佚現象及其內在規律;不同國傢、地區和時代的人們對文獻的整理和研究情況、成就及存在問題;文獻的發展趨勢和展望等。④文獻流的研究。包括文獻的發展變化和分佈規律研究,如文獻數量增長規律以及與人類知識發展之間的關系;文獻半衰期(老化規律)與知識更新周期之間的關系;文獻的分佈規律與當代學科互相交叉、滲透狀況的關系;文獻的相互引用及其頻率與情報知識的繼承和利用之間的關系。對這些規律的研究,構成瞭文獻計量學的主要內容。它是文獻學中較成熟的分支學科,其研究不僅有利於掌握文獻特征,更好地收集、管理和利用文獻,而且對於瞭解學術發展動態和趨勢,乃至研究整個科學知識的增長規律,都有積極的意義。⑤對某一學科的文獻的專門研究。由此可形成專科文獻學,如文學文獻學、歷史文獻學等。⑥對某一類型文獻或某一特定文獻群的專門研究。由此可形成一些專門的學科,如圖書學、專利文獻學、紙草文獻學、敦煌文獻學等。⑦對文獻的某些方面問題(如版本問題、校勘問題等)的研究,並由此形成版本學、校勘學等。

  文獻學是一門研究范圍十分廣泛的綜合性學科。開展文獻學研究,對文獻資源的收集、整理、管理和利用都有重要的價值。例如,通過對文獻類型的研究,可以更科學地對文獻群加以劃分,從而提高文獻管理水平;通過對文獻流的研究,便於科學地建設和發展圖書館館藏和開展整體化的文獻資源建設,提高文獻收集水平;通過專科文獻學的研究,有益於對各學科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

  由於文獻學的直接研究對象是文獻,而圖書館工作和情報工作的主要對象也是文獻,因此,文獻學與圖書館學、情報學等學科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交叉重復的關系,有時甚至很難劃出明確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