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訊的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衰減直至失效的變化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知識的不斷更新,文獻資訊的老化乃是必然的普遍現象。1943年,美國紐約大學C.F.戈斯內爾較早研究瞭文獻老化問題,並於次年發表題為《大學圖書館中文獻老化問題》的博士論文。1958、1960年J.D.貝爾納R.E.巴爾頓R.W.凱普勒分別提出瞭瞭衡量文獻老化速度的“半衰期”概念,即某學科(專業)現時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獻中較新的一半是在多長時間內發表的。巴爾頓和凱普勒還提出用下列公式來描述科學文獻的老化規律:

式中, a+ b=1, Y為經過一定時間後該學科領域全部文獻中尚在利用的相對數量; x為時間,以10年為單位。當取 Y=0.5時,即可求出文獻的半衰期。

  文獻信息的老化規律還可以用下列負指數函數來描述:C(t)=keat式中,t為文獻的出版年齡,以10年為單位;C(t)表示t年所發表文獻的引用頻率;k為常數,隨學科不同而異;a為文獻老化率。

  研究表明,影響文獻信息老化的因素主要有:①文獻信息的增長;②文獻的類型和性質;③學科性質及其發展階段;④用戶信息需求特點和信息環境質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