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含有二甲基萘醌的具有催化凝血酶原的脂溶性維生素。其中一些可溶於水。又稱凝血維生素。維生素K有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天然維生素K為脂溶性,有兩種:一種為存在於綠葉植物中的維生素K1葉綠醌植物甲萘醌)。另一種為腸道內細菌合成的<維生素K2甲萘醌多異戊烯甲萘醌)。還有一些人工合成的維生素K能溶於水,為維生素K3K7。維生素K對熱穩定,但易被堿和光破壞。主要在小腸上段吸收,K1K2的吸收需有膽汁和胰液存在。脂肪吸收障礙(如胰功能障礙、膽道系統疾病、脂肪下痢)可致維生素K缺乏,但維生素K3等水溶性衍生物的吸收不需膽汁。

  生理功能 主要是在肝臟成為羧化酶的輔助因子,催化凝血酶原的合成,同時對其他凝血因子(因子Ⅶ、因子Ⅸ、因子Ⅹ)具有調節作用,因而具有促進機體凝血的功能。缺乏時,凝血時間延長,嚴重時造成出血。

  參考攝入量 成年人為120微克/日;兒童可按2微克/(千克·日)計算。

  維生素K缺乏癥和毒性 人類維生素K缺乏癥較少。但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出生後數天內腸道缺乏合成維生素K的細菌,體內儲存維生素K很少,血中凝血酶原低,易發生缺乏癥。在出生1周內,可有胃腸道出血和其他出血傾向。若有顱內出血時,可表現腦膜刺激征及顱內壓增高綜合征,發生嘔吐、角弓反張等。成年人長期腹瀉或出現阻塞性黃疸時,膽汁酸鹽不足,維生素K的吸收降低;肝臟病患者對維生素K的利用降低,長期全靜脈營養和用抗生素的病人均可發生缺乏癥而出血。服用雙香豆素之類的抗凝血藥物(維生素K拮抗劑),也能造成維生素K缺乏,凝血時間延長。

  尚無報告攝入大劑量葉綠醌(維生素K1)引起中毒的報告,但服用大量合成的亞硫酸氫鈉甲萘醌(維生素K3),可引起嬰兒溶血及肝毒性。現在給新生兒以補葉綠醌預防出血。食物中葉綠醌毒性很低。

  維生素K缺乏的防治措施 多食綠葉蔬菜、動物肝臟等。一般病例可口服或肌註維生素K。大量出血時,要及時輸血,以補給凝血酶原,同時肌註或靜脈滴註維生素K。為預防新生兒發生出血,可在產前給孕婦補充維生素K或直接給新生兒補充維生素K。

  食物來源 腸內細菌能制造維生素K,故膳食非唯一來源。維生素K在食物中分佈很廣,綠葉蔬菜含量最多,動物肝臟含量次之。

  臨床應用 用於凝血酶原過低癥、維生素K缺乏癥、新生兒自然出血癥的防治,以及因服雙香豆素、水楊酸等過量所致出血。用於阻塞性黃疸及膽瘺管手術前,可減少出血。本品尚有鎮痛作用,對內臟平滑肌絞痛,如膽管痙攣胃痙攣、腸痙攣等引起的絞痛有明顯效果,也可能具有解痙作用。用於膽石癥膽道蛔蟲引起的絞痛效果尤其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