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用於治療腳氣病的一種B族維生素。又稱硫胺素。曾稱抗神經炎維生素

  硫胺素在化學上由嘧啶與噻唑組成。為白色結晶,水溶性,在酸性溶液中穩定,在中性及鹼性溶液中不穩定,易被紫外線破壞。某些魚魚類及軟體動物內臟含有硫胺素酶,能分解破壞硫胺素。缺乏維生素B1可發生腳氣病,嚴重者可致死。

  生理功能 主要是作為輔酶參與體內代謝。在體內,維生素B1以焦磷酸硫胺素的形式參與羧化酶及轉酮醇酶催化的糖類代謝反應。非輔酶功能有維持神經組織及心肌功能正常的作用。對生長期間幼年動物的發育十分重要,對食欲、胃腸道的正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都有明顯作用。

  參考攝入量 因維生素B1與熱能代謝關系密切,所以維生素B1的需要量與熱能的攝入量成正比。中國2000年提出的建議為(毫克/日):0~5個月及6個月至1歲嬰兒適宜攝入量分別為0.2及0.3;1~3歲、4~6歲、7~10歲、11~13歲不分性別,分別為0.6、0.7、0.9及1.2;14~17歲、18歲以上男性分別為1.5、1.4,女性則分別為1.2及1.3;50歲以上,男性1.3,女性1.4;孕婦及乳母分別為1.5及1.8。

  維生素B1缺乏癥和毒性 若長期食用精制的米和面,而又缺乏其他雜糧和副食時,容易出現維生素B1缺乏,出現腳氣病。表現為腿足軟弱,病從腳起,故名。若膳食中絕大部分熱能又來自碳水化合物,更會加速腳氣病的發展。腳氣病常見於以米為主食的國傢和地區。

  臨床表現:①幹型。以周圍神經炎為主。出現煩躁、健忘、精神不集中、多夢、多疑等,稍後出現周圍神經炎癥狀,如全身肌肉痛、肢體麻木、蟻走感等。②濕型。以水腫及漿液滲出為主。③暴發型。以急性心血管癥狀為主,如心悸、氣喘、胸悶、血壓下降、右心擴大、內臟充血、水腫等,同時可伴有膈神經和喉返神經癱瘓。④混合型。同時有二型或二型以上癥狀者。本病的診斷主要依據營養缺乏史和臨床表現。口服及肌註或靜脈註射維生素B1可以治療。

  孕婦妊娠期維生素B1攝入不足,嬰兒可發生先天性腳氣病,表現為水腫、食欲不振、嘔吐、煩躁不安、失眠,其後可有角弓反張、抽搐或心力衰竭、呼吸困難、腦充血、昏迷,若不及時治療,可致死亡。預防維生素B1缺乏宜提倡食用糙米及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

  攝入過量的硫胺素很易經腎排除,經口大劑量也無中毒報告。僅在註射劑量為攝入量100~200倍時偶有不良反應。中國建議所有年齡可耐受最高攝入量值皆為50毫克/日。

  營養水平鑒定 根據膳食史可得出硫胺素攝入量,體格檢查及生化檢查即可評價營養水平。生化可用測清晨空腹尿的方法。每克肌酐硫胺素排出量低於27微克為營養不足;27~65微克為營養水平低,66~129微克為適宜,大於130微克為維生素B1充裕。若成人口服5毫克後,4小時尿中排出低於200微克為不足。低於100微克為缺乏。早期、靈敏、準確而又特異的方法是做全血或紅細胞中轉羥乙醛酶活性實驗,檢測紅細胞中硫胺素含量。

  食物來源維生素B1 含量豐富的食物有糧谷、豆類、酵母、幹果及硬果、動物心臟、肝、腎、瘦豬肉及蛋類。蔬菜中含量較水果多些。谷類中,全谷含量較多,胚芽及外層含量最多,碾磨谷類,特別是碾成的精白米中維生素B1損失80%以上。雜糧中含量也較多。紅薯及馬鈴薯含量雖不很高,但在以之作為主食的地區,也是維生素B1的重要來源。

  臨床應用 主要用於治療腳氣病、多發性神經炎、周圍神經炎、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心肌炎、高熱、甲狀腺功能亢進、食欲不振、營養不良、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腹瀉以及因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胃腸道張力不足、消化不良等。對誘發腳氣病的疾病如傷寒、消化道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等亦應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