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逐次逼近精確解的計算超靜定結構的方法。用一般的力法或位移法分析超靜定結構(見桿系結構的靜力分析)時,都要建立和解算線性方程組。如果未知數目較多,計算工作將相當繁重。H.克羅斯於1930年在位移法的基礎上,提出瞭不必解方程組而是逐次逼近的力矩分配法。

  具有四根等截面桿的剛架(圖a,圖中i代表各桿的線性剛度,iEI/lE為材料的彈性模量,I為桿件的截面慣性矩,l為桿長),若在點O作用一外力矩MO,使結點O發生單位轉角φ0=1,則結構的變形如圖a虛線所示,相應的彎矩圖如圖b(轉角及彎矩均以順時針方向為正。習慣上把每一桿件的轉動端稱為近端,另一端稱為遠端)。由圖可看出,作用於點O的力矩MO將由各桿近端共同承擔,並傳遞到遠端。各桿的遠端彎矩與近端彎矩之比稱為該桿的傳遞系數C,對於等截面桿,它僅與遠端的支承情況有關。各桿的傳遞系數分別為CO1=1/2,CO2=0,CO3=-1,CO4=0。

  根據靜力平衡原理,MO應等於各近端彎矩之和,即MO4i1+3i2+i3,如圖c。桿端發生單位轉角時的近端彎矩稱為該桿的轉動剛度Ki,各桿轉動剛度之和

稱為結點 O的轉動剛度。圖中任一桿的近端彎矩可表為 ,因子 稱為分配系數 Di。它表明當點 O受到 MO作用時, i桿所分配到的力矩與該桿轉動剛度 Ki對結點 O轉動剛度 的比值有關。由此可知,點 O受任一確定的外力矩 M作用時,任一桿的近端彎矩為 MiODiM;遠端彎矩為 MiOCiMOiCiDiM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思路:①固定結點,在結點O上加一剛臂控制轉動,分別求出各桿端由荷載產生的固端彎矩,作用於一結點上的各桿固端彎矩的代數和稱為不平衡力矩;②放松結點,取消本不存在的剛臂,讓結點轉動,將不平衡力矩按各桿的分配系數求得各桿的分配力矩;③傳遞力矩,按分配力矩和各桿的傳遞系數向各桿遠端傳遞,得各傳遞力矩。循此規則,分配、傳遞、反復計算,直至得到足夠精度的桿端力矩數值為止。最後,桿端力矩等於固端力矩、分配力矩、傳遞力矩之和。

  對於有側移剛架,也可以應用由力矩分配法發展出來的方法計算,如無剪力分配法計算單跨剛架、附加剪力平衡方程的力矩分配法等,但其應用范圍受到限制或不很方便,所以對於一般有側移剛架,常采用迭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