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築安裝工程施工過程中,保證材料運輸和人員交通以及施工人員進行正常操作的各種臨時設施的統稱。中國在1949年前和50年代初期,施工腳手架都採用竹或木材搭設的方法。60年代初開始發展鋼制施工腳手架和垂直升降設備。70年代以後不但廣泛推廣瞭各種鋼制腳手架及垂直升降設備,並且不斷地向工具化、定型化及標準化發展,從而減輕瞭體力勞動強度,提高瞭勞動效率,節省瞭木材。

  腳手架 施工現場為為工人操作並解決垂直和水平運輸而搭設的各種支架。

  杉桿或竹桿腳手架 用麻繩、鐵絲綁紮杉桿或用竹蔑綁紮竹桿成架子,每層架子上鋪木板或竹排,以便施工人員行走。

  橋式腳手架 由角鋼和圓鋼焊制成4米一節的格構式鋼柱和組合式鋼桁架組成。其優點是桁架升降速度快,且可停留在便於操作的適當高度,適用於多層建築。橋式腳手架折合每平方米建築用鋼量約5公斤。

  扣件鋼管腳手架 由直徑48毫米鋼管和扣件組裝而成。扣件用瑪鋼或優質鋼板壓制成型。鋼管長度以5米左右為宜。扣件鋼管架的優點是適應性強,可用於各種類型建築物以及井架和上料平臺,還可做模板支撐。扣件鋼管架折合每平方米建築用鋼量約15公斤。

  砌築平臺 用於砌築的裡腳手架。由4~6根鋼管作立柱,立柱間用鋼筋焊成的桁架連接,上鋪腳手板。砌築平臺用塔吊整體搬動。

  懸吊式腳手架 用作高層建築外墻裝修的架子。由屋面上的挑梁、懸掛吊籃的鋼絲繩和吊籃等組成。懸吊式腳手架有裝配式和固定式兩種。裝配式懸吊腳手架通常是用扣件將直徑48毫米鋼管組合成需要的長度(約9~12 米)。固定式懸吊腳手架是用薄壁型鋼或鋁合金制成吊籃架,長為2.5~3.5米。懸吊式腳手架可用手動葫蘆或倒鏈控制升降。

  垂直升降設備 井架 主要用於建築材料和半成品的垂直運輸。設置在建築物的外沿,其位置應根據施工組織設計中的施工總平面圖確定,其數量依據需要運送的材料及制品量確定。井架大多做成格構式。桿件有立桿、平撐和斜撐。根據使用的要求,可設計成不同形式和不同井孔尺寸的單孔或多孔井架。除本身結構外,還應配有吊籠、卷揚機、鋼絲繩、滑輪等動力傳動系統以及操縱開關、限位器、聯絡信號等控制系統。

  門式起重架 由兩根組合鋼立柱和頂上架設的鋼橫梁組成。立柱通常由三根直徑48毫米鋼管或角鋼和鋼筋焊成的格構柱,也可用一根粗鋼管代替格構柱,格構柱分成幾節組裝而成,四個方向拉上纜風鋼絲繩或和建築物拉結固定,在立柱間安設吊籠,並有可靠的安全裝置。門式起重架用鋼量少,但起重量小,隻能用於6層以下建築。

  自立式起重架 通常由一根直徑90毫米鋼管和兩根10號槽鋼組成的單根可折疊的立柱作支架。它可以移動,搭拆轉移方便,適用於多層建築。

  施工外用電梯 供施工人員上下和升降搬運建築器材之用,安裝在建築物的外沿,附著於建築物並隨施工進程向上接高。可分三類:①輕型施工外用電梯,可載重600~1000公斤,或乘員6~13人;②重型施工外用電梯,可載重2000公斤或乘員22人;③特種施工外用電梯,可沿結構的曲線表面升降,專用於無線電塔、冷卻塔、煙囪等特種構築物的施工。

  發展和展望 腳手架及垂直升降設備總的趨勢是向著輕質高強結構、標準化、裝配化和多功能方向發展。材料由木、竹發展為金屬制品;搭設工藝將逐步采用組裝方法,盡量減少或不用扣件、螺栓等零件;材質也將逐步采用薄壁型鋼、鋁合金制品等。垂直升降設備如井架的形式也有所創新,由井式架發展為龍門起重架、軌道式垂直運料鬥等。其組裝的方法由單根桿件組合發展到把井架做成一定高度的標準節進行組裝,又進而發展到可快速搭、拆和整體拖運的折疊式起重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