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傢俱的產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從新石器時代到秦漢時期,受文化和生產力的限制,傢俱都很簡陋。人們席地而坐,傢俱均較低矮。南北朝以後,高型傢俱漸多。至唐代,高型傢俱日趨流行,席地坐與垂足坐兩種生活方式交替消長。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傢俱普及民間,成為人民起居作息用傢俱的主要形式。至此,中國傳統木傢俱的造型、結構基本定型。此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傳統傢俱在工藝、造型、結構、裝飾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異彩,進入一個輝煌時期,並在世界傢俱史中佔有有重要地位。清代傢具體量增大,註重雕飾而自成一格。20世紀初,因受外來傢具的影響,出現瞭“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50年代後,中國傢具工業迅速發展。80年代,在借鑒各國不同的傢具風格和先進生產技術的同時,中國傢具不斷發掘傳統技藝,並結合自己的國情民俗,逐漸形成一代新的傢具風格。

  史前至春秋時期的傢具(史前~公元前476) 1978~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公元前2500~前1900)時,從器物痕跡和彩皮辨認出隨葬品中已有木制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木傢具。公元前21世紀,中國發明瞭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出現瞭堅利的金屬工具,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瞭條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傢具逐漸增多。在《詩經》、《禮記》、《左傳》的記載中,這一時期的木傢具已有床、幾、扆(屏風)和箱等。同時,也出現瞭青銅傢具。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商代銅禁和饕餮蟬紋銅俎,反映出這一時期青銅傢具在鑄造技術以及實用、裝飾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傢具結構 早期的木傢具已從建築中移植應用榫卯結構。1979年,在江西貴溪春秋晚期崖墓出土的兩件木制架座殘件中,發現瞭方形榫槽。

  青銅傢具在商代為整體渾鑄,至春秋時期已發展為分鑄、焊接、失蠟鑄造、鑲嵌等多種工藝。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晚期多層雲紋銅禁,就是采用失蠟鑄造工藝制造的,造型更加精美而富有裝飾性。

  傢具漆飾 新石器時代,人們就認識瞭漆的性能並用於制器。商、周時期,漆飾工藝已較普遍。當時的塗料取自漆樹的汁液,稱為生漆,其中含有漆酚、漆酶、樹膠質和水分。漆可配成多種色彩,用它作塗料既能保護器物,又起到裝飾作用。東周時期留存的漆木傢具較多。黃河中、下遊出土的漆箱等,表面多飾以雲雷、回紋、蟠螭、竊曲等圖案的彩繪;江漢、江淮地區楚墓出土的座屏、幾、案等漆木傢具,造型優美,紋飾流暢。

  戰國時期傢具(公元前475~前221) 戰國時期,漆木傢具處於發展時期,青銅傢具也有很大的進步。

  漆木傢具 戰國時期的漆木傢具種類繁多,飾面新穎、富麗端莊。1957年河南信陽戰國楚墓出土的漆案,案邊有4個可提挽的鋪首,案角鑲銅,案足銅制,案面髹漆彩繪與銅飾件相映生輝。1978年湖北隨縣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象圖衣箱,黑漆作底朱紋其上,繪有北鬥和青龍、白虎天文圖象(圖1)。信陽楚墓出土的六足漆繪圍欄大木床、柵足雕花雲紋漆幾,以及1958年湖南常德戰國墓出土的漆幾等,造型淳樸,漆飾華麗,反映當時的漆飾工藝已較成熟。

圖1 戰國二十八宿象圖衣箱

  木傢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傢具,多為框架結構,以榫卯連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閉口貫通榫、閉口不貫通榫、開口不貫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面、屜板木梁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采用瞭以上各種榫接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幾、案類傢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橫木,稱為“柎”(“柎”通“跗”,為傢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護器足。這些結構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征,並沿用至今。

  青銅傢具 戰國時期,青銅傢具在造型、工藝上都有很大進步。1978年河北平山白狄族故國中山王墓出土一件錯金銀龍鳳青銅方案,以四鹿為足承一圓圈,圈上蟠繞成半球形四龍四鳳,龍首上方各有一組鬥拱承置案面(圖2)。1960年雲南江川滇族戰國墓出土的虎牛青銅案,由二牛一虎組成,主體為一立牛,四足立作案足,牛背呈橢圓狀構成案面,一虎撲噬牛尾作案耳,另有小牛犢藏身母體下。立牛健壯,雙角前伸,肌肉豐滿,造型均衡穩重,栩栩如生(圖3)。這些青銅傢具工藝精湛,可稱稀世珍寶。

圖2 戰國錯金銀龍鳳青銅方案

圖3 戰國虎牛青銅案

  秦漢時期傢具(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漢時期,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

  傢具的發展變化 秦漢時期人們起居仍是席地跽坐(跪坐)或盤膝坐,垂足坐始見萌生尚未普及。常用傢具有幾、案、箱、櫃、床、榻、屏風、笥(放衣服的小傢具)、奩(放梳妝用品的器具)、胡床(坐具,又稱交床,繩床)等。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①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②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進的端倪。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毾(榻登)。《釋名》註:“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設榻登上床,說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據《太平禦覽》記載:“靈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遊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上一大變革。③出現軟墊。《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④制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

  傢具裝飾 除沿用傳統的漆繪、油彩、針劃、貼金銀箔、鑲銀或銅淳箍等外,還發展瞭戧金(針劃填金)、堆漆(用稠厚的漆堆成花紋)等工藝。漆飾後,有的還配以鎏金銅飾件,益顯華貴。此外,各種珠寶、玻璃也常作為傢具的裝飾材料。如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漢早期銅框架漆屏風,就裝有長方形淺藍玻璃。據《西京雜記》記載,“武帝為七寶床、雜寶桉(案)、厠(側)寶屏風,列寶帳設於桂宮,時人謂之四寶宮”。這些都是精美的傢具。《鹽鐵論·散不足》稱“一屏風就萬人之功”,足見珍貴。

  魏晉南北朝時期傢具(220~581)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對傢具的發展起瞭促進作用。

  傢具的發展變化 新出現的傢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檈)、長杌、櫥,並有笥、簏(箱)等竹藤傢具。床已明顯增高,可以跂床垂足,並加瞭床頂、床帳和可拆卸的多摺多牒圍屏(圖4)。坐類傢具品種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漸推廣,促進瞭傢具向高型發展。

  傢具造型結構 傢具腳型除直腳外還有彎腳,同時又吸收瞭建築臺基和佛像須彌座的造型結構,創造瞭新的傢具支撐構件,因其形似宮中巷弄之門,依形附會稱為壺門結構。這種結構堅固,富有裝飾性,形成六朝以至隋唐時期傢具的一大特色。有的傢具組裝還采用瞭鐵釘和鐵質連接件。如1982年遼寧袁臺子東晉墓出土的木箱,壁板間用“S”形鐵件嵌入連接,四周包鐵角用鐵釘釘牢,箱底與箱壁板用鐵釘橫穿釘固,箱外兩側裝有鐵提環。同時出土的還有4件鎏金銅帳角,每件帳角均有三短管作直角連接呈輻射狀,可插入木桿構成方形帳架。由於傢具中使用瞭金屬緊固件、連接件和插接件,提高瞭傢具整件剛度,簡化瞭傢具結構。

  傢具裝飾 出現瞭一些新的工藝,主要有斑漆塗飾、綠沉漆塗飾、木板漆畫和金銀參鏤帶等。斑漆(現稱斑紋變塗)是用幾種顏色交混產生斑紋或用單色漆顯出深淺不同的斑紋;綠沉漆色暗綠如物沉水中,深沉靜穆。這兩種塗飾反映瞭調漆工藝的新成就。漆畫,是在紅色漆面上用黑色線條描繪人物故事等,人物面部、服飾分別用色漆塗染。參鏤帶是用帶狀薄金銀片,經加工雕鏤成各種紋樣,再鑲嵌於傢具上,使其裝飾更加富麗堂皇。這些裝飾方法在梁簡文帝《書案銘》,以及山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漆畫屏風中可得到印證。

  隋唐五代時期傢具(589~960) 中國傢具發展至唐代進入瞭一個嶄新的時期。它一改六朝前傢具的面貌,形成流暢柔美、雍容華貴的唐式傢具風格。至五代時,傢具造型崇尚簡潔無華,樸實大方。這種樸素內在美取代瞭唐式傢具刻意追求繁縟修飾的傾向,為宋式傢具風格的形成樹立瞭典范。

  傢具的發展變化 隋唐五代時期,傢具發展有兩個主要特點:①傢具進一步向高型發展,表現在坐類傢具品種增多和桌的出現。《通雅》記載“倚卓(椅桌)之名見於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趨流行,幾、案高度皆以坐面為基準,坐具既高,桌的出現勢為必然。傢具高型化又對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裝飾產生一系列影響。②傢具向成套化發展,種類增多,並可按使用功能分類。大致可分為:坐臥類,如凳、椅、墩、床、榻等;憑倚、承物類,如幾、案、桌等;貯藏類,如櫃、箱、笥等;架具類,如衣架、巾架等;其他還有屏風等。五代畫傢顧閎中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就繪描瞭成套傢具在室內陳設、使用的情形。

  唐代傢具的風格 唐代傢具以清新活潑、雍容華貴為特征。在造型上,柔美別致;體量上,寬大舒展;結構上,許多傢具仍沿用壺門結構;裝飾上,常用螺鈿、金銀平脫、金銀繪、木雕、雕漆、夾纈、蠟纈(蠟染)等裝飾工藝。

  唐代傢具在工藝、造型、裝飾等方面對日本傢具產生過重要影響。當時日本大阪盛產中國式傢具。至江戶時代,仿中國傢具已在日本廣為流行。至今日本奈良正倉院還珍藏有唐代傳入的金銀平脫漆箱、螺鈿棋案、金銀繪(日本稱高蒔繪)八角鏡箱和大量仿唐漆木傢具。

  唐代傢具的用材和工藝 常用木材有紫檀、花梨木、鐵力木、黃楊木、沉香木、樟楠木、桑木、桐木、柏木、柿木等。貴重傢具選用質地細致、紋理美觀的木材,經過自然幹燥,精工細作後再漆飾,用椋葉、砥草擦磨,使漆料填盡木材管孔,傢具外觀光亮滑潤尤為名貴。

  五代時期傢具造型和結構 五代時,傢具造型轉向淳樸簡練,許多傢具構件做成圓形斷面,線條流暢明快,腿與面之間加有牙子和牙頭。在結構上吸取瞭中國建築大木構架的做法,形成框架式結構,並漸成熟(圖5)。這種結構簡單、牢固、優美,成為中國傢具的傳統結構形式。

  宋代傢具(960~1279) 宋代是中國傢具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已普及民間,結束瞭幾千年來席地坐的習俗;其次是傢具結構確立瞭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其三是傢具在室內的佈置有瞭一定的格局。宋代傢具正是在繼承和探索中逐漸形成瞭自己的風格。

  傢具的風格 宋代傢具以造型淳樸纖秀、結構合理精細為主要特征。在結構上,壺門結構已被框架結構所代替;傢具腿型斷面多呈圓形或方形,構件之間大量采用割角榫、閉口不貫通榫等榫結合;櫃、桌等較大的平面構件,常采用“攢邊”的做法,即將薄心板貫以穿帶嵌入四邊邊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攢起來,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縮,而且還起到裝飾作用。此外,宋代傢具還重視外形尺寸和結構與人體的關系,工藝嚴謹,造型優美,使用方便。

  傢具種類 宋代傢具有開光鼓墩、交椅、高幾、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燈架)、帶抽屜的桌子、鏡臺等,各類傢具還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現瞭中國最早的組合傢具,稱為燕幾。它是一套按比例制成大小不同的幾,共有3種式樣7個單件,可以變化組合成25樣,76種格局。燕幾在世界傢具史上也是最早出現的組合傢具。

  明代傢具(1368~1644) 明代中葉(16世紀),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瞭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瞭室內設計和傢具造型研究。這些都促成瞭明代傢具的大發展。

  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樸實大方,制作嚴謹準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把中國古代傢具推向頂峰時期(見明式傢具)。

  清代傢具(1644~1911) 清代傢具多結合廳堂、臥室、書齋等不同居室進行設計,分類詳盡,功能明確。主要特征是:造型莊重,雕飾繁重,體量寬大,氣度宏偉,脫離瞭宋、明以來傢具秀麗實用的淳樸氣質,形成瞭清代傢具的風格。

  傢具的風格 清代傢具作坊多匯集沿海各地,並以揚州、冀州(河北)、惠州(廣東)為主,形成全國三大制作中心,產品分別稱為蘇作、京作、廣作。蘇作大體師承明式傢具特點,重在鑿磨,工於用榫,不求表面裝飾;京作重蠟工,以弓鏤空,長於用鰾;廣作重在雕工,講求雕刻裝飾。裝飾方法有木雕和鑲嵌。木雕分為線雕(陽刻、陰刻)、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漆雕(剔犀、剔紅);鑲嵌有螺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瓷、琺瑯、玻璃及鑲金、銀,裝金屬飾件等。裝飾圖案多用象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壽、官運亨通之類的花草、人物、鳥獸等。傢具構件常兼有裝飾作用。如在長邊短抹、直橫檔、望板腳柱上加以雕飾;或用吉子花、古錢幣造型的構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別是腳型變化最多,除方直腿、圓柱腿、方圓腿外,又有三彎如意腿、竹節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無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獸首;足端有獸爪、馬蹄、如意頭、卷葉、踏珠、內翻、外翻、鑲銅套等。束腰變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魚門洞、加線;側腿間有透雕花牙檔板等。北京故宮太和殿陳列的剔紅雲龍立櫃,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螺鈿太師椅、古幣蠅紋方桌、紫檀卷書琴桌、螺鈿梳妝臺、五屏螺鈿榻等,均為清代傢具的精粹。

  傢具種類 坐臥類傢具有太師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連體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憑倚承物類傢具有圓桌、半圓桌、方桌、琴桌、炕桌、書桌、梳妝桌、條幾(案)、供桌(案)、花幾、茶幾等;貯藏類傢具有博古櫃、架格、悶蘆櫥、書櫃、箱等;其他傢具還有座屏、圍屏、燈架等。

  現代傢具(20世紀初以後) 自1902年始,全國各地官方或商人相繼辦起瞭許多工藝局、手工業工場。至1920年,全國木器工場和作坊以及手工藝者已遍佈各地,形成瞭一支浩大的手工業工人隊伍,傢具生產出現瞭中國傳統傢具與“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並存的局面。傳統傢具生產有久遠的歷史和廣大市場,如江西贛縣的彩繪皮箱、江西鉛山河口鎮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傢具、北京的雕漆傢具、揚州的螺鈿傢具等,都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一定聲譽。北京雕漆屏風曾於1914年獲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但由於社會的進步,人們文化水準的提高,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傳統傢具價格較昂貴、加工工藝繁雜等原因,以致新式傢具在各大城市中逐漸占據市場,傳統傢具則退居次要地位。

  新式傢具多仿制西方流行的款式。早期有法國路易十五式(洛可可式)、路易十六式、英國維多利亞式及德國新古典主義風格等傢具。後期又有日、美流行款式傢具。這些傢具用材廣泛,構件加工方便,造型款式新穎,塗飾工藝簡便,產品價格適宜。沿海城市是新式傢具的主要產地。傢具產品,除木傢具外,還有金屬傢具、竹藤傢具、塑料傢具、柳條蠟桿傢具及軟傢具等,品種日益繁多,款式日益新穎。產品結構從框架結構發展到板式結構等,從而加工工藝大為簡化,為工業化生產提供瞭條件(見傢具工業和傢具)。

  

參考書目

 王世襄:《明式傢具珍賞》,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文物出版社聯合出版,香港·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