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寶貴財富,其品類繁多,技藝精湛。中國工藝美術起源於原始社會,至夏商周時期已具有較高水準。戰國以後,在漫長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各種工藝美術相繼湧現,並普遍有所發展和提高。在製作規模上,除瞭傢庭手工藝外,還有官營手工藝工廠、城鎮手工藝作坊。官營手工藝又稱宮廷手工藝,生產規模龐大,品類多,生產分工細,技藝精良。民間手工藝和少數民族手工藝也都有所發展。近代,中國工藝美術一度有所衰退。1949年以後,中國工藝美術進入瞭新的發展展時期。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工藝美術形成瞭優秀的藝術傳統和獨特的民族風格。

  原始社會的工藝美術(史前~公元前21世紀) 原始社會的工藝美術代表作有石器、骨雕、角雕、玉器、貝殼雕刻、象牙雕刻、編織、漆器、首飾等。

  石器 人類在勞動中最先制成的工具和武器。中國工藝美術也是伴隨著石器而產生的。人類在制作石器時,從審美的需要出發,對石料的質地、形狀等美的特征逐漸有所瞭解,並自覺地進行藝術加工,使石器造型均勻、對稱,線條流暢,石質細密,色澤美麗。在工藝上,人類使用磨制、鉆孔、光亮等技法,使石器表面光滑,造型規整,並出現瞭石環、石珠,石墜等裝飾品。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將磨光、鉆孔的小石球,以赤鐵礦染成紅色,作為串飾,它是首飾的萌芽。大汶口文化遺址也出土瞭管狀石珠、石環等組成的串飾。石器是石雕的淵源。也為玉器的發展提供瞭重要的條件。

  雕塑工藝品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用獸骨、獸角、蚌殼等制成的工具和生活用具,並產生瞭骨雕、角雕和貝殼雕刻。在山頂洞人遺址中,出土瞭有雕刻花紋的管狀骨墜;陜西臨潼薑寨墓葬中,出土有雕刻花紋的骨笄以及作為串飾的骨珠8577顆;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瞭打磨平整光滑、正面雕刻雙頭鷹圖案的骨匕(進餐切肉用的工具)。此外,山東寧陽大汶口墓葬品中,還出土有鏤空雕刻的象牙筒、象牙梳子,證明當時已有瞭象牙雕刻。

  玉器 玉器是在石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古人稱玉為美石,它不僅質地堅硬,而且光潔瑩潤,色彩美麗。在大汶口、良渚(浙江杭州良渚)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有很多精美的玉器,其中有的是工具(如玉錛,為砍平木料用),有的是珠、管、墜、玦(環形有缺口的珮玉)、瑗(大孔的璧)等裝飾品,有的是玉琮、玉璧等禮器,玉質優良,器形規整,琢碾精細,紋飾流暢而清晰,已有較高的工藝水平。

  陶器 陶器發明於新石器時代。原始的陶器以仰韶文化(河南澠池仰韶)和馬傢窯文化(甘肅臨洮馬傢窯)的彩陶最為突出(見陶瓷史)。

  漆器和編織工藝品 原始的漆器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現知最早的漆器是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深灰色陶罐和木碗,其上以深赭、朱紅色漆彩繪有谷葉紋等。編織在原始社會已很普及。在不少陶器上都印有竹編的籃紋、篾席紋,並粘附有殘存的竹篾。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 200多件籃、簍、竹席竹編工藝品,竹篾刮磨光滑,編織技法已有“十”字、“人”字以及較為復雜的菱形、梅花眼等紋。

  商周時期工藝美術(公元前21世紀~前476年) 商周時期,隨著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的興起,自由商業的產生,文字的形成,科學的萌發,造型藝術和建築的發展,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出現瞭以青銅器為代表的燦爛時代。

  青銅器 青銅器是以銅錫合金制成的器物,是中國奴隸社會文明的典型代表。商周的青銅器,品種多,數量大,地區分佈廣,工藝水平高。已出土的青銅器的品種約有工具(如鏟、錛、斧)、烹飪器(如鼎、鬲)、食器(如簋、簠)、酒器和盛水器(如爵、觚、卣、尊、彝、觥)、樂器(如、鎛、鐘)、兵器(如矛、戈、劍)、車馬飾件、禮器等8類。這些青銅器表明,當時的工匠已能根據不同用途器物的需要,如兵器的鋒利、樂器的音色、烹飪器的胎壁較薄,易於導熱等,采用不同的合金配方比例,並熟練地掌握瞭制模、澆鑄的復雜技術。河南安陽武官屯出土的大型青銅器“司母戊鼎”,高133cm,寬78cm,橫長110cm,重達875kg,從鼎身到鼎足都鑄有重疊式繁復的圖案,充分反映瞭中國古代青銅器文化的輝煌成就。在造型上,商周青銅器既繼承瞭原始社會陶器的優點,又發揚瞭青銅器的藝術特點,大多莊嚴、厚重,並充分體現不同的用途。例如,酒器中的爵、斝等,下有3~4足,既能飲酒,又可加溫;盛酒的尊、卣等器皿,大部分以虎、鴞、鴨等動物形象作為器形,也反映瞭當時的雕塑工藝水平。在紋飾上,青銅器以獸面、夔龍、夔鳳、象、蟬、蠶等動物紋樣為主,並運用圓渦紋、四瓣花紋、雲雷紋、三角紋、重環紋等幾何紋樣和植物紋樣。動物紋樣顯得有些兇猛、獰厲,並給人以神秘的感覺,反映瞭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意識。在裝飾方法上,青銅器一般以浮雕式的獸面紋等為主體,並采用雲雷紋等作地紋,以襯托主體;並在主體紋樣中附加裝飾雲雷紋等,形成所謂三重紋的裝飾方法,結構繁冗復雜,風格華麗。有的還在紋樣中鑲嵌綠松石、紅銅片,或以金銀絲鑲嵌出細致復雜的圖案,稱為金銀錯,加上青銅器本身具備的色彩和光澤,更顯富麗美觀。

  陶器 青銅器僅為少數奴隸主所享用,而廣大平民和奴隸使用的仍是陶器。陶器有灰陶、紅陶、黑陶、白陶等,並以灰陶為主。白陶是商代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獨特品種,胎質純凈,潔白細膩,制作精細,形制和紋飾與青銅器相似,但遺存數量很少,顯然為奴隸主階級所享用。印紋硬質陶器在商代已較多使用,而到西周最為興盛。這一時期陶瓷的最大成就是創造瞭原始青瓷。它出現於商代中期,在西周有較大的發展。原始青瓷的胎骨原料基本與硬質陶器相同,但含鐵量低,釉呈黃綠或青灰色,燒成溫度在1200℃左右,扣之有金石聲。原始青瓷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陶瓷從無釉發展到上釉,並向燒造瓷器過渡,是中國陶瓷史的一個轉折點,為後世中國瓷器的輝煌藝術成就奠定瞭基礎。

  織錦和刺繡 西周已能織造多種色彩和圖案復雜的提花織錦。遼寧朝陽西周墓中的織錦殘片,陜西寶雞茹傢莊西周墓葬出土銅劍上粘附的織錦,皆色彩豐富,組織復雜。此外,在茹傢莊井姬墓中還發現瞭辮子股針法的刺繡殘片,針跡勻齊,證明最晚在西周,中國已有瞭刺繡。

  漆器 商代的漆器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品種有簋、豆、敦、鼓、盾等,並已有朱紅漆。在湖北黃坡盤龍城商代中期遺址中發現的木雕槨板,上面有塗朱紅漆的印痕。1973年,在河北藁城商代遺址發現的盤、盒等漆器殘片,均以黑漆塗底,漆層較厚,上面以朱紅漆描繪獸面紋、夔紋、雲雷紋、蕉葉紋等,彩繪工整,有的還鑲嵌方、圓、三角形的綠松石,或貼以金箔,裝飾華麗,是商代珍貴的文物之一。河南浚縣辛村西周墓出土的漆器有豆、簋、盒等,以方、長方、三角、橢圓等形的貝殼片鑲嵌成各種花紋,微微凸現於漆面之上,是螺鈿漆器的初創。到春秋時期,漆器的蓋、鈕、鋬(提梁)、足等部位采用瞭金屬部件,有的還鑲嵌金箔,豪華奇巧。

  玉器和雕刻工藝品 奴隸社會的玉器和象牙雕刻、骨雕、石雕等十分發達。雕刻手工藝有瞭明確的分工。在河南鄭州、安陽等商代遺址發現的玉器、骨雕、石雕作坊,都具有相當的規模,占地寬廣,並堆積有大批的原料和半成品。玉器大致分為 3類:①禮器,如琮、璧、圭、璋、璜等;②實用器物,如杯、刀、匕等;③裝飾和藝術品,如環、玦、笄、珠以及墜飾、串飾等,其中不少裝飾品制成人物、蠶、蟬、龜、牛、羊、豬、鹿、龍、鳳、怪鳥、怪獸等造型,上面還琢有精細的紋樣。1975~1976年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500多件玉器,是商代玉器的代表作品。商代玉器工匠已掌握瞭巧色(也稱俏色)的技藝,能在設計和制作時巧妙地運用玉石的天然色彩和紋理,以增強藝術感染力。用象牙、獸骨雕刻成的笄、梳、匕、杯、尺、觚等生活用品,既實用,又美觀。象牙雕刻還有一些紀念、觀賞性的花板,上面雕刻獸面、花紋等,疏密有致,有的還刻有銘文。一些象牙雕刻、骨雕工藝品中,還運用瞭鑲嵌玉石、綠松石等裝飾方法。商、西周時期的石雕,除瞭石斧、石夯等工具外,也有一些實用品和藝術欣賞品。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瞭一批大理石雕刻工藝品,有獸面紋石皿、羊耳夔紋石壺等實用品,也有虎首人身怪獸、蟬、蛙、虎、牛等藝術欣賞品,大多為高33cm,厚寬約25cm的圓雕藝術品。安陽武官村大墓出土的虎紋大石磬,高約33cm,長約66cm,厚約6cm,正面以雙鉤線刻成張口伸腰、長尾直挺的虎紋,虎的全身裝飾以圖案化的斑紋,是件藝術價值很高的珍品。

  戰國時期工藝美術(公元前475~前221) 戰國時期,劇烈的社會變革反映到意識形態領域,出現瞭百傢爭鳴的盛況,從而使文化藝術空前繁榮,也促進瞭工藝美術的發展。

  青銅器 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鑄造技術高超,裝飾技法豐富,復興瞭商代中期至西周初期繁縟富麗的風格,是青銅器文化發展史上的又一高峰。中國各地都出土瞭一些精美的戰國青銅器。其中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批青銅器,是戰國楚文化的典型。戰國青銅器的裝飾方法較過去更加多樣,有鎏金、包金、鑲嵌、淺刻、金銀錯等。金銀錯是戰國盛行的裝飾方法,它在商周金銀錯的基礎上,運用不同寬窄的金銀絲,裝飾在不同部位,取得色澤絢麗而富有變化的藝術效果。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錯金銀龍鳳方案、有翼神獸、虎噬鹿形器座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錯金銀壺上還鑲嵌彩色琉璃。但戰國時期最獨特的裝飾方法還是鑲嵌紅銅片和金箔。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宴樂攻戰壺”,通體以紅銅片鑲嵌人物、動物、樹木、建築、戰船等側面剪影式的圖像,生動地表現瞭采桑、狩獵、宴樂、攻城、水戰等場面,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生活。

  戰國中期以後,青銅器中的銅燈、銅鏡、帶鉤以及車馬飾件等,也逐漸普及。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銅燈特別華麗,其中有一件樹形燈,有15個燈盞,可以分節拆卸,樹枝間綴以鳥、龍、猴等,下面還有飼養猴的侍者。銅鏡是中國金屬工藝品中的獨特品種,其冶煉技術比一般青銅器更精純,制模、澆鑄、打磨等工藝也要求更嚴,當時主要產於楚國。帶鉤是戰國時期統治階級中流行的生活用品,器物雖小,但造型多樣,有古琴、琵琶、龍、鳥、虎、匙、鉤等形狀,有的裝飾以包金、鑲嵌玉石、金銀錯等,組成幾何紋、獸紋、龍紋等,小巧精致。

  織錦和刺繡 戰國時期已形成織錦生產中心。河南陳留(今開封東南)、襄邑(今睢縣)都是織錦的著名產地。織錦的圖案已從簡單的幾何圖案發展為復雜的人物、花卉、燕子、龍、鳳、麒麟等圖案,圖案結構靈活而富有變化;色彩也更加豐富,有褐、黃、紫、深絳、黑等色。湖北江陵馬山磚廠一號墓出土的一批織錦中,有一種“舞人、動物紋織錦”,它以舞蹈人物、龍、鳳、麒麟等圖案構成橫向紋樣,貫通全幅,說明當時的織錦工藝已有很高的水平。戰國時期的刺繡也很精美。湖南長沙烈士公園楚墓、湖北江陵馬山磚廠一號墓等處都出土有刺繡,針法以辮子股繡為主,偶爾間以平繡,繡以彩色的蟠龍、飛鳳、虎等圖案。

  漆器 漆器是戰國時期最主要的工藝美術,生產數量和品種都很大,漆色豐富,有紅、白、橙、黃、綠、灰、褐、金、白等色,彩繪鮮麗。工匠的分工也較精細,已趨向專業化,有胎工、刮磨工、扣箍工、畫工、雕刻工等。漆器工藝在制胎、造型、髹飾技藝等方面都有創新。內胎有木胎、竹編胎、皮革胎、夾紵胎等,而以木胎為多。木胎也依照不同器形而采用不同的工藝。例如,幾、案等方形器物多用斫制法;鼎、盒、壺等腹部圓鼓的器物多用旋制法;奩、卮等直筒形器物多以薄木板制成筒狀,下接平板為底;屏風、鎮墓獸等造型復雜的器物則是在木雕上髹漆。戰國中期已有夾紵胎漆器,即先用木板或泥土制成器物內模,然後在內模上逐層用漆裱上麻佈或繒帛,待幹後脫去內模,再在器物表面加以髹飾,是為後世脫胎漆器的淵源。夾紵胎漆器體質輕巧,牢固,漆液滲透性能好,粘附力強,它的發明是漆器工藝的巨大進步。戰國時期漆器髹飾技法也很多,有彩繪、描金、針刻、鑲嵌、鑲加扣箍等。在漆器上鑲加扣箍,即在口部邊沿鑲以銅、銀或鎏金的寬邊,除保護和加固器物外,還使金屬和漆器的色澤相互輝映,取得富麗的藝術效果。河南信陽長臺關楚墓出土的神怪龍蛇及狩獵樂舞紋小瑟,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鴛鴦漆盒,以及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彩繪透雕小座屏等,是這一時期的漆器代表作品。

  玉器 戰國時期,玉器也不斷創新。玉珩、玉璜、玉片、玉衡等佩飾品的造型很多,除瞭圓、方、長方、菱形等簡單的形狀外,還有鸚鵡、舞女等復雜的形像,上面裝飾的線條規整流暢,並註重造型和色澤的對稱,用金銀絲連貫而成。除瞭玉珮外,統治階級還流行玉劍、玉奩、玉杯、玉帶鉤等生活用品。河南輝縣出土的玉奩,筒形器身,器壁厚薄均勻,琢磨精致,加上乳形三足、圈形提梁和鑲有金質花邊的奩蓋,充分顯示瞭戰國玉器的高度水平。

  琉璃工藝品 西周時已有珠、管等小件串飾的琉璃工藝品。春秋時始有琉璃杯。到戰國時期,琉璃器物的數量和品種明顯增加,主要有珠、管、璧、瑗、環、璜、劍飾、印章等,造型多數仿造玉器,顯然是作為玉器的代用品。這些琉璃有透明、不透明兩種,呈乳白、深藍、米黃、豆青、翠綠、淡紫、黑褐等色。琉璃珠俗稱蜻蜓眼,直徑一般為1~2cm,最大為4.2cm,最小僅0.2cm。珠面上常有藍色圓點和白色圓圈組成的魚目紋,有的在圓圈內外形成多彩的套色。它們一般與水晶、瑪瑙、玉石等佩件組成串飾,或者鑲嵌在帶鉤等器物上,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工藝美術 (公元前221~公元589) 秦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傢,經濟和文化有瞭很大的發展,工藝美術也有瞭相應的發展。西漢初期,漢武帝(公元前156~前87)為瞭統治需要,罷黜百傢,獨尊儒術,迷信思想盛行。漢代工藝美術流行的雲氣、神仙以及忠臣、義士、孝子、節婦等題材內容,正是這一意識形態的反映。張騫(?~公元前114)兩次出使西域,開辟瞭絲綢之路貿易,促進瞭中外工藝美術的交流,汗血馬、石榴、葡萄以及雜技、胡樂、胡服、胡舞等以及犀牛角、象牙、玻璃等得以傳入中國,豐富瞭工藝美術的題材和品種。從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到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對工藝美術產生瞭巨大影響。這一時期,蓮花、忍冬紋等植物紋樣在工藝美術中廣泛使用,裝飾題材向著以植物紋樣為主的時期過渡。三國至南北朝期間,雖然戰爭對生產破壞很大,但是各民族的大融合,促進瞭各民族之間工藝美術的交流。

  漢魏印染手工藝品、刺繡和織錦 漢代,印染手工藝品、織錦和刺繡在織造工藝、圖案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水平,成為中國染織工藝史上第一個興盛時期。印染已有夾纈(即型版印染)、絞纈(即紮染)、蠟纈(即蠟染)。型版印染是用兩塊薄木板雕刻成相同紋樣,將絲綢或棉佈夾置於兩板之間,然後印染;取出木板,紋樣即呈現於佈帛之上。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泥金銀印花紗是三色套版印染,並采用瞭金粉、銀粉,絢麗精美;另一塊印花敷彩紗是印染花卉的枝蔓部分,然後再以朱、黑、銀灰、白等色手工描繪花朵、葉、蓓蕾等。在新疆民豐東漢墓,還發現有兩件棉佈蠟染工藝品,藍地,類似近代的藍印花佈。刺繡是漢代婦女中較為普及的工藝美術。針法仍以辮子股針法為主,間以平針。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枕巾、錦袍等刺繡工藝品,針跡整齊而均勻,反映瞭當時純熟的技藝水平。漢代的織錦,品種多,數量大,有的作為皇室的禮品或商品流傳至國外。四川成都蜀錦在這一時期有瞭很大的發展,成都因此被稱譽為錦城、錦官城,而城外洗濯蜀錦的流江也被稱為錦江。漢代的織錦大多為經錦,即經線提花的織錦。其特點是同一圖案、同一色彩組成直行排列,圖案多是雲氣、植物以及“萬事如意”、“延年益壽”等吉祥文字。絨圈錦(又稱起絨錦)是漢代織錦獨特的品種,錦面上的絲線纏繞成圈,紋樣層次分明,外觀華麗,具有立體的效果。三國時期,魏國匠師馬鈞改良瞭織機,不僅簡化瞭提花工藝,提高瞭生產力,而且可以織造出圖案奇特的織錦。

  漢至南北朝漆器 漆器是漢代主要的工藝美術,生產地區廣,品種多,工藝精巧,髹飾方法更加豐富。宮廷除瞭在少府監專設漆器工場外,還在蜀郡(今四川成都)、廣漢郡(今四川射洪)設工官,負責監造各種漆器,供宮廷享用。漢代漆器的品種有飲食器皿、化妝用具、傢具、漆畫、兵器、日用器物等類,如盤、奩、盒、弓弩、刀鞘、梳子等。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和山東臨沂銀雀山和金雀山漢墓出土瞭幾百件漆器。其中馬王堆出土的一件耳杯套盒,設計極為巧妙,在直徑16.5~19cm、高約12cm的橢圓形套盒內,能容納6件順疊安放的耳杯和一件反扣的耳杯,盒蓋和盒則以子母口扣合,制作極為精致。漢代漆器的髹飾方法,除瞭彩繪、貼金銀箔、鑲嵌玻璃珠和玉石等外,還創新瞭堆漆(用粉料在漆器表面堆起紋樣後再髹漆)、錐畫(針刻)、戧金等,加以金銀扣箍的裝飾方法也極為普遍。漢代夾紵胎漆器的應用比過去更廣,有耳杯、盤、奩、盒、匣等,其中不少作品雖然經歷約2000年,但至今仍不變形、不開裂。南北朝時期,由於尊崇佛教,出現瞭許多用夾紵胎漆器制作的佛像,質輕,便於抬舉遊行。

  漢代玉器 漢代是中國玉器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在漢代以前,玉器多為加飾淺浮雕的扁平玉片,如佩飾及玉璧、玉璜等禮器。到漢代,圓雕、深浮雕和鏤雕的玉器陳設品和殉葬品逐漸增多。圓雕玉器中最著名的是陜西咸陽出土的白玉“奔馬”,長約20cm,高約16cm,生動地表現瞭騎在馬上的戰士披甲戴盔,俯身揚手,向前奔馳的情景。在琢碾技法上,漢代常在隱起的浮雕花紋上飾以細如毫發、剛勁有力的陰線,使花紋更加生動。這些技法,對後世影響很大。

  漢至南北朝琉璃工藝品 漢代,琉璃工藝品的生產有瞭很大發展。在廣州、洛陽、長沙、邯鄲、揚州等地的墓葬中,都發現瞭許多琉璃工藝品。在品種上,除瞭耳璫、珠飾、帶鉤等小件裝飾品和實用品外,還有耳杯、碗、盤等生活器皿。廣州和長沙出土的漢代琉璃碗,在質料、造型上已與近代的相似。河北定縣北魏塔基出土的南北朝時期琉璃缽和葫蘆瓶,已采用瞭吹制成型工藝,是中國最早的吹制琉璃工藝品。

  秦漢金屬工藝品 秦漢時期的金屬工藝品較過去更加輕巧,並結合實用。蒜頭瓶和鍪(烙餅用的炊具)是秦代獨特的品種。陜西臨潼秦始皇陵園遺址出土的銅車馬,反映瞭秦代青銅器工藝的高超水平。漢代銅器的品種以實用居多,有銅鏡、帶鉤、銅洗、燈具、唾盂、尺、熨鬥、熏爐、車馬裝飾等。銅鏡采用鎏金、金銀錯、漆繪、鑲嵌玉石等裝飾技法,上有“四靈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紋樣和十二生辰文字,反映瞭當時流行的陰陽五行思想。燈具的造型很多,並將照明的功能和雕塑藝術巧妙地結合起來。例如,河北滿城出土的鎏金長信宮燈、朱雀燈、羊燈等,既實用,也是精美的案頭雕塑工藝品。熏爐的式樣也很多,但以博山爐為主,為漢代所創。河北定縣出土的狩獵紋車馬裝飾,長26.5cm,直徑3.6cm,分4段以金銀錯技法裝飾山巒、雲氣、花卉、樹木以及人物、禽獸等紋樣,金銀絲細如毫發,每段還鑲嵌綠松石20塊,顯示瞭漢代金銀錯工藝的高度成就。一些鑄銅雕塑,如甘肅武威出土的“銅奔馬(即“馬踏飛燕”),更是舉世聞名的珍品。此外,在內蒙古集寧、四川昭化和新疆、雲南晉寧縣石寨山等地出土的銅器,則反映瞭漢代少數民族在工藝美術上所取得的成就。雲南晉寧縣的飾片、貯貝銅器以鑄刻、鏤鏨等技法裝飾趕集、傢畜以及野獸搏鬥等浮雕、圓雕式的形象,簡練而生動,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漢代,官府在山西、山東、陜西等地大量開采金、銀礦。在四川廣漢郡,設有工官,負責監造禦用金銀器。在長沙、廣州等地漢墓中,發現瞭金珠、金戒指、銀手鐲、銀碗、銀碟以及浮雕葡萄紋飾的金片,有的金戒指上還鑲嵌綠松石。

  隋唐至兩宋時期工藝美術(589~1279) 隋代結束瞭南北朝分裂戰亂的局面,鑿通瞭貫穿南北的大運河,促進瞭文化的交流。唐代經濟、文化發達,對外貿易空前繁榮。在長期的國際交往和國內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在繼承傳統文化遺產、吸收外來文化藝術的基礎上,形成瞭唐代工藝美術博大清新的時代風格。這時的工藝美術題材也有瞭變化,開始瞭以花鳥圖案為主的時期。宋代商業繁華,官府和民間手工藝有很大發展。工部所屬宮廷手工藝工場文思院下,設有玉器、銀器、象牙雕刻、刺繡、緙絲等42個作坊。在《東京夢華錄》等史籍中,都記載瞭汴京(今河南開封)、臨安(今杭州)都城漆器、扇子、象牙雕刻、彩塑等手工藝作坊、集市的盛況。宋代工藝美術一反唐代的華美富麗,呈現清秀、淡雅的風格。五代和宋代的山水畫、花鳥畫、風俗畫等已極完美,這對宋代刺繡,緙絲、織錦等產生瞭很大的影響。宋時,北方遼、金國的遼瓷、遼三彩等,既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又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唐代金屬工藝品 唐代的金屬工藝品主要有銅鏡和金銀器皿。銅鏡在南北朝時期一度衰微,到隋唐又興盛起來。唐代銅鏡多為銀白色,接近水銀鏡的顏色,直徑大到60cm、小到4~7cm,器身厚重,造型上突破瞭圓形為主的規范,有菱花鏡、葵花鏡、帶柄鏡等新式樣。銅鏡的浮雕紋飾主要為花鳥、瑞獸、蝴蝶、葡萄、人物故事等,有的采用剪影式的形象;在裝飾技法上,還采用鎏金、金銀平脫、螺鈿、鑲嵌玉石等,使銅鏡更加華美。唐代的金銀器皿品種很多,有高足杯、手鐲、項鏈、戒指、頭飾金片、熏球、罐、壺、碗、盤、筷、調羹等。日用器皿的造型圓潤飽滿,規整而有變化;在工藝上,有鈑金、澆鑄、焊接、切削、拋光、鎏金、鉚接、錘打、鏨刻、鑲嵌等技法。杯、盤、碗等器皿常鏨刻卷草、龍、鳳、獅、團花等紋樣,其中主要紋樣多作浮雕或鎏金,使之主題突出,並在底子上鏨刻細密的魚子紋,以襯托主題。1970年西安何傢村出土的唐代金銀器有270多件,其中舞馬紋銀壺的造型為皮囊式,吸收瞭遊牧民族器皿造型的優點。還有一件八棱金杯的紋飾運用掐絲琺瑯的技法,是以後景泰藍的濫觴。西安沙坡村出土的銀熏球鏤空鏨刻石榴、瑞鳥等紋樣,工藝奇巧,無論熏球如何轉動,球內的香末都不會外漏。

  隋唐兩宋印染手工藝品、刺繡和織錦 隋唐時期的印染工藝以夾纈、絞纈、蠟纈最為流行,紋樣復雜,套色繁多。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夾纈殘片和絞纈綢裙、印花絹等是其代表作品。到宋代,在彩色的基礎上,又出現瞭和泥金、描金、印金等相結合的印染工藝。唐代刺繡的針法較過去更加豐富,除瞭辮子股針外,還有直針、針、打子、平金等,提高瞭刺繡的藝術表現力。宋代刺繡針線細密,光彩奪目,已具有較高水平,刺繡服飾品日臻精美,刺繡欣賞品由唐代的佛像、經卷轉向名傢的字畫。

  唐代的織錦突破瞭經線提花的工藝,創新瞭緯線提花,進而發展為經緯線互相配合提花,從而使紋樣和色彩更加繁復。紋樣以聯珠紋、對鳥紋、對獸紋為主,有的明顯地受到西域織錦風格的影響;此外還創造瞭團花和色彩層次深淺不同的退暈花等新紋樣。織錦色彩豐富,用色大膽。新疆吐魯番等地出土的唐代織錦有20多種色彩。宋代織錦紋樣秀麗,色彩素雅,並且大量出現瞭風格寫實的折枝花紋樣。織錦中的緙絲非常精美。南宋緙絲名傢朱克柔的“蓮塘乳鴨圖”是傳世珍品。

  唐宋漆器 由於瓷器的普及,自東漢以來,漆器生產逐漸減少。但在唐代,漆器有瞭發展,在髹飾技法上主要有堆漆、剔紅、螺鈿、金銀平脫、夾紵胎造像等,以金銀平脫最為突出。宋代,民間漆器生產以浙江臨安(今杭州)和溫州為主。民間生產的漆器多為素面,不施雕刻紋飾,風格簡樸,牢固耐用。

  唐宋陶瓷工藝品 唐代是中國陶瓷工藝大發展的時期,南方以越窯為主,生產青瓷;北方以邢窯為主,生產白瓷。唐三彩是唐代陶瓷的重大創造,當時主要用作殉葬的明器,題材廣泛,形象生動,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後來,在唐三彩的基礎上發展成低溫色釉和釉上彩瓷。唐代陶瓷的裝飾方法主要有刻劃花、印花、釉下彩繪、附加堆貼紋等。到宋代,中國陶瓷達到空前繁榮的時期,名窯眾多,主要有汝窯、官窯、定窯、磁州窯、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吉州窯等,各具特色。著名的品種有定窯的白瓷、磁州窯的刻劃花、鈞窯的“窯變”、龍泉窯的青瓷、景德鎮窯的影青、建窯的黑釉窯變藍釉、吉州窯的玳瑁斑釉等(見陶瓷史)。

  元明清時期工藝美術(1279~1840) 元明清時期,對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使中國工藝美術得以吸收外國的長處,同時也對當時歐洲的陶瓷、刺繡、折扇等工藝美術和洛可可藝術的形成產生瞭一定的影響。明、清兩代官府手工藝十分興盛,機構龐大,技藝精湛,到乾隆年間(1736~1795)達到高峰。

  金屬工藝品 這一時期的金屬工藝品,主要是金銀器皿、銅器、景泰藍等,取得瞭優秀的藝術成就。元代統治階級崇尚金銀器皿,並受西域藝術風格的影響較深。這一時期出現瞭朱碧山等著名的銀器匠師。明代金銀器皿以北京定陵出土的文物為代表,有大至直徑30cm的鏨花龍紋金臉盆,小至高9cm的8條象足裝飾的金酒盞,特別是金絲王冠,金絲細如毫發,編織緊密而勻稱,充分表現明代花絲工藝的高超水平。明代銅器以宣德爐為著名。它是宣德二年(1427)宮廷工部督造、用以祭祀和陳設的銅器,以各式香爐為主。宣德爐的造型成為後世銅器的典范。景泰藍是明代著名的金屬工藝品,采用銅胎掐絲琺瑯的技藝制成。這一工藝早在唐代業已出現,在元代又吸收瞭阿拉伯國傢琺瑯工藝的優點,到明代逐漸成熟,至景泰年間(1450~1456)最為興盛。清代乾隆年間,景泰藍又有很大發展,釉色豐富,掐絲工藝精細,產量大,用途廣。當時除瞭宮廷造辦處設有作坊外,北京、江蘇、揚州、廣州等地都有生產,並開始出口。清代宮廷使用的金銀器皿更是琳瑯滿目,有編鐘、印章、臉盆、餐具、熏爐、首飾、金塔和陳設品等,有的鑲嵌珊瑚、寶石、瑪瑙等,工藝精巧,無比華麗。

  織錦、刺繡和印染手工藝品 元明清時期,織錦、刺繡和印染手工藝品都有瞭發展和提高。元代宮廷織造瞭許多“納石失”,即以金線為緯紋的織金錦,雍容華貴,對明代的南京織錦有一定的影響。明、清兩代,南京和蘇州的織錦極負盛名。南京織錦大多為碩花枝紋樣,以金線勾邊,色彩絢麗,並運用由淺至深的退暈方法,猶如彩霞,因而又稱雲錦。蘇州織錦多仿宋代式樣,色彩淡雅,稱為宋式錦,簡稱宋錦。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南京織錦吸收緙絲工藝的特點,創造瞭妝花工藝,能在同一幅面上織出10多種色彩的紋樣。緙絲在明代以南京、蘇州、北京為主。清代乾隆年間,宮廷多用緙絲織造朝服、名人字畫、仙佛神像等,工藝之精細超過宋代和明代。

  明、清時期,蘇州、廣州、長沙、成都等地的刺繡形成瞭各具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明代,上海刺繡以顧繡為代表。其中名傢韓希孟所繡制的“洗馬圖”、“白鹿圖”、“松鼠葡萄”等作品留傳後世。清代刺繡名傢丁佩編著的《繡譜》和清末刺繡名傢沈壽編著的《雪宦繡譜》,是中國有關刺繡的重要專著。

  印染工藝在明清兩代十分發達。明代印染工藝的中心是安徽蕪湖和京口(今江蘇鎮江)。清代印染生產主要在江蘇鎮江、揚州、蘇州、南京以及上海松江、浙江杭州和寧波、廣東佛山等地。印染色彩有大紅、天青、明黃、醬紫、古銅、月白等,多達數十種。藍印花佈在民間盛行,以江蘇蘇州和南通、湖北天門、湖南邵陽等地為主。

  地毯 元代,宮廷在大都(今北京)設氈毯院局,所織造的氈毯約有70多種。清代,地毯生產以陜西、甘肅、寧夏、新疆、西藏等地為主。清末,北京、天津、張傢口等地的地毯作坊興起,並且創造瞭具有民族傳統風格的圖案程式。

  漆器 元明清時期的漆器,品種繁多,髹飾技法豐富,名傢輩出。元代漆器名傢首推浙江嘉興張成、楊茂。他們都長於剔紅,刀法圓潤渾厚,不露鋒芒。在元代大都遺址中發現的“廣寒宮圖黑漆盤”殘片,證明元代薄螺鈿的技法已相當成熟,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安徽新安(今歙縣)名傢黃成所著的《髹飾錄》,是中國漆器工藝史上的唯一專著,明清兩代的漆器,髹飾技法繁多,主要有罩漆、描漆、堆漆、填漆、雕填、螺鈿、剔紅、戧金、百寶嵌等。描金漆器名傢有北京楊塤、蘇州蔣回回。螺鈿漆器以江蘇揚州匠師江千裡所制最為著名。清代薄螺鈿鑲嵌更加精巧,並加嵌金、銀箔,細密如畫。剔紅是明清兩代漆器的主要品種。宣德年間(1403~1435),宮廷設置果園廠,生產剔紅,由張成之子張德剛掌管技藝,作品仍然繼承瞭元代的風格。百寶嵌漆器是以金、銀、寶石、玉石、珍珠、瑪瑙、翡翠、珊瑚等多種珍貴材料鑲嵌於硬木漆器之上,組成畫面,五光十色,風格富麗,為明代揚州名傢周翥所創,人稱“周制”。此外,福建脫胎漆器、四川成都退光漆器、貴州皮胎描金漆器、廣州描金彩繪漆器等,在清代也都各有特色。

  玉器 這一時期玉器的品種甚多,除器皿、印章、文具、佩飾、鼻煙壺等外,還有座屏和欣賞品,主要產於北京、江蘇蘇州和揚州等地。現存北京北海公園團城的“瀆山大玉海”是元代著名的大型玉器。明代蘇州玉器名傢有陸子剛,作品玲瓏奇巧。清代玉器在乾隆年間最為興盛,在繼承陰刻、浮雕、圓雕、鏤雕等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創造瞭描金、鑲嵌金銀和寶石等,使之更加華貴。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型玉器“大禹治水玉山”,是乾隆年間揚州匠師費時6年才制作完成的,構思巧妙,制作工整,堪稱清代的代表作品。

  雕塑工藝品 明清時期,由於從國外大量進口牙料,加以宮廷生活的需要以及對外貿易的發展,象牙雕刻的生產有很大發展。乾隆年間,廣州象牙雕刻的品種有折扇扇骨、胸針、項鏈、梳子、鼻煙壺、粉盒、象牙球、國際象棋等,並出口歐洲。清代宮廷在造辦處下設有象牙雕刻作坊,集中有一批名匠。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月曼清遊冊”就是由在宮廷供職的廣州匠師們雕刻的,表現瞭古代婦女在一年12個月內的不同生活以及不同的自然景色,人物秀麗動人,構圖虛實得體,並適當地運用敷彩和鑲嵌玉石工藝,作品風格淡雅而嫵媚。

  民間的石雕、竹刻、木雕等雕塑工藝在明清兩代也有很大發展。石雕以浙江青田石雕、福州壽山石雕、湖南瀏陽菊花石雕為主。浙江東陽、溫州、樂清以及福州、廣東潮州則已成為著名的木雕產地,其中廣東的金漆木雕頗具特色,浙江溫州和樂清則以黃楊木雕著名。明代竹刻主要產於上海嘉定和南京,其中嘉定以朱松鄰與其子朱纓(號小松)、其孫朱雄(號三松)為代表,都有作品傳世。清代,嘉定竹刻後繼有人,名傢輩出。浙江黃巖、湖南邵陽等地則以貼黃工藝為名。上海嘉定金元鈺在嘉慶年間(1796~1820)所著《竹人錄》是古代竹雕的唯一專著。

  琉璃工藝品和鼻煙壺 清代,琉璃工藝品主要產於山東博山和廣州、蘇州、北京等地,色彩豐富而鮮艷,運用吹制、拉抻、琢碾等工藝制成單色、套色和各種色彩混合的絞料以及仿玉器料、金星料的簾珠、碗、筆洗、筆筒、香爐、鼻煙壺等。清代晚期,北京的內畫壺蜚聲中外,名傢有周樂元、馬少宣、葉仲三等人,其作品被歐美藝術鑒賞傢們視為珍寶。

  陶瓷工藝品 自元代以後,中國陶瓷從青瓷、白瓷為主發展到以彩瓷為主的新的歷史階段。彩瓷包括釉上和釉下彩繪以及各種顏色釉,生產以江西景德鎮為主,人稱瓷都。青花、釉裡紅、鬥彩、五彩、琺瑯彩、粉彩、描金等裝飾技法使瓷器更加美觀。顏色釉的品種很多,有鮮紅、霽紅、寶石紅、孔雀綠、鱔魚黃、茄皮紫等,到乾隆年間約有30多種。福建德化則以白瓷和瓷塑著稱。廣東石灣的陶器註重窯變,釉色變化無窮。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器在這一時期也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見陶瓷史)。

  近現代工藝美術(1840年以後)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工藝美術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時期逐漸衰退。但是,由於出口貿易的刺激,玉器、景泰藍、雕漆、象牙雕刻等特種手工藝生產在20世紀初曾一度有所發展。花邊、絨繡、機繡、草編等也適應出口的需要,在山東煙臺、上海、浙江海門、廣東汕頭等沿海城鎮發展起來,並且吸收瞭外國花邊、絨繡等工藝的長處,又結合中國傳統刺繡、編結等工藝的特點,形成瞭獨特的風格。20世紀初以來,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1915)、南京的南洋勸業會(1919)、杭州的西湖博覽會(1929)等大型博覽會上,許多中國工藝美術的作品獲獎,這對促進當時工藝美術的發展和提高也起瞭良好的作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工藝美術擺脫困境,進入瞭蓬勃發展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