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鎢精礦產量和出口都居世界首位,一向被國際礦業界稱為“鎢王國”。全國已探明的鎢礦多數是鎢錳鐵礦(黑鎢礦),也有鈣鎢礦(白鎢礦),儲量為世界的第一位。全國有二百多個礦區,主要分佈在江西、湖南、廣東、福建、廣西等地,其中江西、湖南兩省占全國鎢儲量的50%以上,礦石的三氧化鎢品位一般為0.3~0.5%。中國鎢礦的發現和開採始於20世紀初。1939年產量達萬噸以上。1937年出口16518噸,創歷史最高紀錄。1944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贛南、湘南、粵北等地,鎢礦生生產停頓。

  據統計:建國前36年共出口鎢砂24萬噸,占世界出口總量的50%以上;建國後的1950~1980年共出口鎢砂63.9萬噸,最高年出口量達到3.54萬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恢復生產,進行建設,對原有的鎢礦進行瞭大量的技術改造,並新建瞭一批現代化的鎢礦。在江西以大吉山、西華山、巋美山、盤古山為骨幹,加上十來個重點鎢礦及一批地方小型鎢礦,形成中國的一個重要的鎢基地;在湖南以瑤崗仙、湘東兩鎢礦為骨幹,由五個重點鎢礦及一批地方小型鎢礦組成湖南鎢基地;在廣東以石人嶂鎢礦為骨幹,由十多個重點小型鎢礦及一批地方小型鎢礦組成廣東鎢基地。到1957年已建立起采礦、選礦、冶煉及合金加工等完整的鎢工業體系。80年代初,已形成瞭一個以株洲、自貢兩個重點硬質合金廠為骨幹和一批地方小型硬質合金廠組成的鎢制品生產系統。鎢的制品如鎢條、鎢粉、鎢絲、鎢棒、化合物以及其他鎢制品,不僅滿足瞭國內需要,而且有的產品已開始向國外出口。1982年鎢精礦產量是1949年的11倍,鎢材產量也有很大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