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的俗稱。古希臘亞裡斯多德稱之為“液銀”。《史記》記載:“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丹穴”即汞礦,可知戰國時已有采汞的礦業。又記載秦始皇陵墓中有大量水銀。出土文物的檢測表明,春秋末戰國初期已有用汞齊鎏金的技術。煉汞的原料是硫化汞(HgS),古稱丹砂、硃砂或辰砂。硫化汞在空氣中加熱即能分解成汞,其關鍵在於如何使生成的汞蒸氣不被氧化並有效地冷凝收集。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載:“邕人煉丹砂為水銀,以鐵為上下釜。上釜盛砂,隔以細眼鐵板;下釜盛水,埋諸諸地。合二釜之口於地面,而封固之。灼以熾火。丹砂得火,化為霏霧,得水配合,轉而下墜,遂成水銀。”清康熙年間田雯所撰《黔書》記貴州提煉水銀的方法:“灶有大小,釜亦如之。大者容砂二十升,離而為十層,次八之間,以稃粃佈陳汞灰於其上。治以杓,中凹而圍凸。覆以釜,差殺之,揉鹽泥而塗其唇築之。乃煅之。凡一晝夜而汞成;滴滴懸珠,滉漾熣燦,皆升於覆釜之腹。”這種煉汞設備很多地區一直采用。操作過程為:先將礦石敲碎,經過手選以提高品位,然後放入下面生鐵鍋中(俗稱“地鍋”),下面燒火,上面覆以另一鍋(俗稱“天鍋”),兩鍋之間須密封,以防止汞蒸氣逸出。天鍋頂上築一泥膽,向上通至“銀缽”(即冷凝器)。銀缽系陶質小缸,為提高冷凝效率,可在其上淋灑冷水。汞蒸氣在缽內冷凝成小珠,附著於內壁。為防止汞珠墜落,可先在缽內用水和桐油的混合物塗抹,以增加吸附能力。“銀缽”須不斷更換,否則小汞珠將逐漸匯集成大珠,重新落入地鍋。取下的“銀缽”待冷卻後,用毛帚仔細刷下汞珠。

  明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中關於煉汞的記載頗詳並有附圖(見圖)。在天鍋上引出導管,將水銀蒸氣導入冷凝容器中,凝聚成水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