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把生鐵和熟鐵按一定比例配合冶鍛而成的鋼,又稱團鋼。南朝煉丹傢陶弘景(452~536)記述說:“鋼鐵是雜煉生𫔄作刀鐮者”。這裏生指生鐵,𫔄指熟鐵。當時灌鋼已被用來製作刀鐮之類,說明它已經歷瞭一個發展時期,產量已頗可觀。北齊綦母懷文也是灌鋼的實踐者。他“造宿鐵刀,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剛”。這裏的“宿鐵”含義與上述“雜煉生𫔄”基本相同。西晉張協《七命》說:“楚之陽劍,歐冶所營,……乃乃鑠,萬辟千灌”。“辟”可釋為層疊,“灌”可能指灌註。。宋沈括《夢溪筆談》對灌鋼技術作瞭較全面的記述:“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明代灌鋼技術進一步提高。方以智《物理小識》、宋應星《天工開物》、李時珍《本草綱目》均有記述。與宋代不同點有二,其一是改泥封為塗泥草履覆蓋,使生鐵在還原氣氛下逐漸熔化;其二是將熟鐵制成薄片,滲淋生鐵時可增加接觸面積,使熟鐵加快增碳成鋼。

  蘇鋼,亦稱蕪鋼,是灌鋼技術的發展。明朝時蘇州、蕪湖是蘇鋼生產的中心,後來傳播到湖南、四川等地。蘇鋼在制作時改善瞭生、熟鐵的接觸條件,使兩者均處於運動狀態,由人工控制,以保證質量。

  用生鐵作為增碳劑,以提高鋤、鎛等農具的刃口硬度,則被稱為“生鐵淋口”或“淋鋼”、“擦滲”。這種技術中國現代仍有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