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冶銅和製造銅器最早的國傢之一(見冶金史)。目前中國已探明的銅礦儲量居世界第四位,主要礦床分佈在江西、雲南、湖北、安徽、甘肅、山西等省。20世紀30年代後期,日本帝國主義為掠奪中國資源,在瀋陽冶煉廠建立瞭一個煉銅車間,採用瞭燒結鍋燒結焙燒、鼓風爐硫化熔煉,真空吹煉爐吹煉的工藝,生產規模為2600噸/年。到1949年中國銅的產量隻有3000噸左右。主要銅礦山有吉林石咀子、遼寧華銅、四川彭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銅工工業獲得迅速發展。50年代以來大力進行礦山建設,相繼建成銅陵、大冶、白銀、壽王墳、中條山、東川、易門、紅透山等20多個重點礦山;先後恢復和擴建瞭沈陽、上海、重慶冶煉廠;新建瞭銅陵、白銀、大冶、雲南等大型冶煉廠,以及白銀、洛陽、沈陽蘇傢屯加工廠;已經形成瞭一個完整的銅的采、選、冶、加工生產體系。冶煉工藝不斷完善,裝備水平顯著提高。50年代初用帶式燒結機代替燒結鍋,用轉爐代替真空吹煉爐,自力更生建設瞭銅官山冶煉廠。60年代初建成瞭電爐、反射爐冶煉廠。70年代研究成功瞭處理氧化銅礦的一段回轉窯離析工藝;並在廣東石菉投入生產。80年代用自己創造的“白銀煉銅法”對白銀有色金屬公司反射爐進行瞭成功的改造,並全套引進閃速爐煉銅設備,建設瞭貴溪冶煉廠。銅的綜合利用有很大進展,廠礦環境面貌也有較大改善。還從銅礦中回收瞭金、銀、鉍、鋅、鉛、銦、硒、碲等八種有價元素。60年代轉爐低濃度二氧化硫煙氣制酸取得成功,並普遍推廣應用,使銅精礦中硫的利用率達到60%以上,每年生產硫酸50多萬噸。現在全國有銅企業140個。銅材有合金、板、管、帶、絲、棒等,基本上滿足瞭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的需要。產量得到大幅度增長,1982年與1952年相比,銅精礦產量(金屬含量)增長瞭37倍,銅產量增長11倍,銅材產量增長19倍,機械部門生產的電線、電纜產量也有很大增長。(見彩圖)

銅氨浸廠——濕法冶銅廠 陸相斌攝於雲南錫業公司

臥式煉銅轉爐——把冰銅吹煉成粗銅的設備

銅電解車間 上海冶煉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