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船或浮箱代替橋墩,浮在水面的橋樑。軍隊採用制式器材拼組的軍用浮橋,則稱舟橋。浮橋的歷史記載以中國為早。《詩經·大雅·大明》記載:“親迎於渭,造舟為梁”,記載周文王姬昌於西元前1184年在渭河架浮橋。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西元35年),公孫述在今湖北宜都、宜昌間架設長江浮橋。西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杜預在今河南孟津附近的黃河架設河陽浮橋,曾持續使用達800多年。在國外,波斯帝國居魯士大帝於西元前537年在美索不達米亞修建過浮橋;澤爾士一世於西元前4881年為進軍歐洲曾在赫勒斯滂(現為達達尼爾海峽)建浮橋,以連接歐、亞大陸。

  浮橋的結構形式有兩種:①傳統的形式是在船或浮箱上架梁、再鋪橋面。②舟梁合一的形式,或船隻首尾相連,成縱列式,或將舟體緊密排列成帶式。為保持浮橋軸線位置不致偏移,在上、下遊需設纜索錨碇。為與兩岸接通,在兩岸需設置過渡梁或跳板。為適應水位漲落,兩岸還應設置升降碼頭或升降棧橋。

  浮橋可用於人行、公路、鐵路。其構造並不復雜,架拆也方便,但維修費用高。平時可用以應急救災或作為臨時性交通設施,戰時可用以保障軍隊迅速通過江河軍用的制式舟橋,為增加其機動性,常用輕金屬制成自行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