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軸向移動的金屬絲作工具電極,工件按所需形狀和尺寸作軌跡運動切割導電材料的電火花加工,英文簡稱EDWC。

  簡史 1960年,蘇聯首先研製出靠模線切割機床。中國於1961年也研製出類似的機床。早期的線切割機床採用電氣靠模控制切割軌跡。當時由於切割速度低,製造靠模比較困難,僅用於在電子工業中加工其他加工方法難以解決的窄縫等。1966年,中國研製成功採用乳化液和快速走絲機構的高速走絲絲線切割機床,並相繼采用瞭數字控制和光電跟蹤控制技術。此後,隨著脈沖電源和數字控制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多次切割工藝的應用,大大提高瞭切割速度和加工精度。

  加工原理 

工件安裝在工作臺上,工作臺通常由 X軸和 Y軸電動機驅動(見圖)。工具電極(電極絲)為直徑0.02~0.3毫米的金屬絲,由走絲系統帶動電極絲沿其軸向移動。走絲方式有兩種:①高速走絲,速度為9~10米/秒,采用鉬絲作電極絲,可循環反復使用;②低速走絲,速度小於10米/分,電極絲采用銅絲,隻使用一次。脈沖電源加在工件與電極絲之間,一般工件接正極,電極絲接負極。工件與電極絲之間用噴嘴噴入工作液(乳化液、去離子水等)。控制系統根據預先輸入的工作程序輸出相應的信息,使工作臺作相應的移動,工件與電極絲靠近。當兩者接近到適當距離時(一般為0.01~0.04毫米)便產生火花放電,蝕除金屬。金屬被蝕除後工件與電極絲之間的距離加大,控制系統根據這一距離的大小和預先輸入的程序,不斷地發出進給信號,使加工過程持續進行。

  特點和應用 電火花線切割加工除具有電火花加工的基本特點外,還有一些其他特點:①不需要制造形狀復雜的工具電極,就能加工出以直線為母線的任何二維曲面。②能切割0.05毫米左右的窄縫。③加工中並不把全部多餘材料加工成為廢屑,提高瞭能量和材料的利用率。④在電極絲不循環使用的低速走絲電火花線切割加工中,由於電極絲不斷更新,有利於提高加工精度和減少表面粗糙度。⑤電火花線切割能達到的切割效率一般為20~60毫米2/分,最高可達300毫米2/分;加工精度一般為±0.01~±0.02毫米,最高可達±0.004毫米;表面粗糙度一般為Rα2.5~1.25微米,最高可達Rα0.63微米;切割厚度一般為40~60毫米,最厚可達600毫米。

  電火花線切割加工主要用於模具制造,在樣板、凸輪、成形刀具、精密細小零件和特殊材料的加工中也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此外,在試制電機、電器等產品時,可直接用線切割加工某些零件,省去制造沖壓模具的時間,縮短試制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