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枕的基礎,用以將軌枕壓力傳佈於路基,增加軌道彈性,阻止其縱橫向移動,便於排水,並校正軌道的平面和縱斷面。

  材料和斷面 道床材料主要有碎石、篩選卵石、天然級配卵石、礦渣和砂子等。其中道碴以質地堅韌的碎石為最好,篩選卵石次之,天然級配卵石的品質較差,粗砂和中砂隻能作道床墊層(底碴)。礦渣按其顆粒大小可以代替道碴或底碴使用。

  道碴顆粒不宜過大大,否則將不利於保持軌道彈性和進行搗固作業。過小也影響排水。中國鐵路的道碴標準粒徑為20~70毫米。

  道床應有足夠厚度,使軌枕壓力均勻傳佈於路基面的較大范圍上,以減小路基面上的壓力,使其不產生殘餘變形。根據軌道類型的不同,可采用不同厚度的道床(見鐵路軌道)。

  道床頂面寬度取決於軌枕長度和道床肩寬(圖1)。在一定范圍內,道床肩寬越大,軌枕的橫向阻力和軌枕的穩定性也越大。這一點對無縫線路尤為重要。道床應有適當的邊坡,以保持穩定。

  道床變形 由於道床是散粒材料的集合體,在列車重復荷載作用下將不斷產生殘餘形變而下沉,不易保持軌道的正常狀態。根據下沉的進展速度,道床的下沉可分為兩個階段:初期階段,下沉發展最為劇烈,主要由於道碴在列車作用下,道碴顆粒破壞,顆粒間摩阻力降低,導致道碴顆粒間隙減少而造成下沉;通過大量運輸的壓實後,下沉量就顯著減少,進入緩慢發展的後期階段(圖2)。

  養護措施 道碴在使用一段時期後,由於外界侵入物和道碴本身破損所產生粉末的積聚,使道床逐漸污染而板結,排水不暢,彈性減少甚至喪失,對軌道和機車車輛產生不利的影響。為防止道床的板結,須對道床進行定期的清篩。當殘餘形變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後,就需要進行起道,使軌面恢復到原來的標高。根據統計,在軌道的養護工作量中,這種道床作業約占全部工作量的70%左右。因此,減緩道床下沉、防止或減少道床污染,以延長道碴的使用壽命十分重要。一般采取適當措施,如鋪碴時用高效滾壓機最大限度地壓實道床,采用優質道碴(石灰巖道碴一般易於粉化,花崗巖、玄武巖較好),最佳的顆粒級配等都能起到明顯的效果。在某些特定條件的線路上,還可采用寬軌枕、整體道床以及瀝青道床等新型軌下基礎(見新型軌道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