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表面上具有的較小間距和峰穀所組成的微觀幾何形狀特性。它是互換性研究的問題之一。表面粗糙度一般是由所採用的加工方法和其他因素所形成的,例如加工過程中刀具與零件表面間的摩擦、切屑分離時表面層金屬的塑性變形以及工藝系統中的高頻振動等。由於加工方法和工件材料的不同,被加工表面留下痕跡的深淺、疏密、形狀和紋理都有差別。表面粗糙度與機械零件的配合性質、耐磨性、疲勞強度、接觸剛度、振動和雜訊等有密切關係,對機械產品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有重要影響。

  評定參數 通常采用下列參數之一來定量評定表面粗糙度。

  ① 輪廓算術平均偏差Rα:在取樣長度l內輪廓偏距絕對值的算術平均值(圖1a)。

或近似為

式中輪廓偏距 y指在測量方向上輪廓點與基準線之間的距離。基準線為輪廓的最小二乘中線 O。這條線劃分輪廓並使其在取樣長度內輪廓偏離該線的平方和為最小。

  ② 微觀不平度十點高度RZ:在取樣長度l內5個最大的輪廓峰高的平均值與5個最大的輪廓谷深的平均值之和(圖1b)。

式中 y p i是第 i個最大的輪廓峰高, y v i是第 i個最大的輪廓谷深。

  ③ 輪廓最大高度Ry:在取樣長度l內輪廓峰頂線與輪廓谷底線之間的距離(圖1c)。

  中國國傢標準GB1031-83對表面粗糙度參數RαRZRy分別規定瞭數值,分為兩個系列,一般應優先選用第1系列。表中為輪廓算術平均偏差Rα的數值。

Rα數值(微米)

  用電子儀器或光學儀器測量出RαRZRy的數值即可定量評定表面粗糙度。在實際生產中,經常憑人的視覺和觸感並用樣塊與被加工表面相比較來鑒定其粗糙度。

  標註方法 在零件圖上用符號標註加工表面的特征。

為基本符號,單獨使用這一符號是沒有意義的,加註參數值時表示表面可用任何方法獲得。 表示表面靠去除材料的方法獲得,如車、銑、磨、鉆和電火花加工等。 表示表面不用去除材料的方法獲得,如鑄造、沖壓和軋制等。規定表面粗糙度時除必須給出粗糙度參數值外,必要時還可規定表面加工紋理、加工方法等附加要求。圖2為表面特征符號標註的位置。標註參數 R α值時隻標註數值,如 ;標註參數 R ZR y值時需要標註出相應的符號,如 。圖中 a 1a 2為粗糙度高度參數允許值(微米); b為加工方法、鍍塗或其他表面處理; c為取樣長度(毫米); d為加工紋理方向符號; e為加工餘量(毫米); f為粗糙度間距參數值(毫米)或輪廓支承長度率。

  表面光潔度 表面粗糙度的另一稱法。表面光潔度是按人的視覺觀點提出來的,而表面粗糙度是按表面微觀幾何形狀的實際提出來的。在表面粗糙度國傢標準GB3505-83、GB1031-83頒佈後,表面光潔度已改為表面粗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