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蟲綱中已絕滅的1個亞綱,營底棲固著生活,又稱橫板珊瑚或床板珊瑚形珊瑚。由於具很發育的床板(橫板)而得名。它是由H.米爾恩-愛德華茲和J.埃默於1849~1850年命名的。主要分佈於古生代,少數延至新生代的中新世。其特徵是:①複體,個體小(體徑一般0.5~4毫米);②床板發育;③多具聯接構造(聯接孔、聯接管、聯接板等);④板狀隔壁不發育,但常發育刺狀隔壁構造(隔壁刺、隔壁鱗片);⑤繁殖方式主要是分芽,如中間分芽,聯接構造分芽等(見圖)。

這些特征也是它不同於 四射珊瑚之處。床板珊瑚最初包括3大類群:床板珊瑚類(狹義的)、日射珊瑚類、 刺毛蟲類。後來歐美及蘇聯學者將刺毛蟲類列入水螅綱。最近一些學者發現刺毛蟲類具刺狀隔壁構造和聯接孔,因而贊同刺毛蟲類仍應屬床板珊瑚亞綱。日射珊瑚類也有人提為亞綱一級與床板珊瑚並列。床板珊瑚出現的最早層位是早寒武世晚期,以中晚奧陶世、蘭德維利世-文洛克世、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及早二疊世最為繁盛,常形成礁灰巖,並可作為劃分地層的重要化石。床板珊瑚在地質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各大類演化迅速。可大致劃分4個發展階段: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和石炭二疊紀。雖然各地質時期大類有所不同,但在地理分佈上大致可分為3個動物地理區系:古地中海區(暖水型),岡瓦納區和北極區(冷水型)。其分佈主要受緯度的控制,前者代表低緯度生物群,後二者代表高緯度生物群。床板珊瑚全屬海生,並主要分佈於正常淺海,具有指相意義。

  床板珊瑚亞綱已知500多屬,3000多種,通常分為:地衣珊瑚目、束珊瑚目、四分珊瑚目、鏈珊瑚目、蜂巢珊瑚目、笛管珊瑚目、喇叭孔珊瑚目、前榍珊瑚目、普拉格尼珊瑚目和刺毛珊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