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昆蟲學傢,生物學傢。1905年11月5日生,浙江嘉興人。1928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生物系,同年去法國留學,1934年得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究所所長,動物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1988年1月25日卒於北京。

  他於1929年開始研究昆蟲分類,1931~1988年間共發表論文和專著182篇(部),描述瞭中國及東亞地區昆蟲的新種700多個。他的早期工作主要是傳統分類,以葉甲總科(Chrysomeloidea)和實蠅科(Trypetidae)為對象,兼及昆蟲行為和昆蟲進化。1955年發表的《昆蟲綱的歷史發展》,分析瞭昆蟲體型的起源,有翅昆蟲的起源和全變態昆蟲的起源,並探討瞭它們的歷史繼承關系。1956年在青島遺傳學座談會上作瞭“關於物種問題”的系統發言,批駁瞭李森科“種內無鬥爭”的錯誤言論。1975年他總結瞭“又變又不變”的物種概念,以此為中心思想,先後發表瞭《進化論與分類學》(1977~1978)、《生物發展的歷史規律》(1978)、《進化論的若幹基本概念》(1983)、《物種概念與分類原理》(1983)等論著。他指出,物種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進化在物種又變又不變的矛盾中進行。他把分類特征區分為新征與祖征兩類:新征是變的產物,是建立單元系統的根據;祖征是不變的保持,是追溯歷史淵源的根據。他用上述物種概念和特征分析方法去革新進化分類學。他把生命史上的重大創新和突破,從生命起源到人類出現,歸納為10件大事。他對C.R.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提出兩點補充:①進化是生物向環境發展的過程,選擇學說強調環境選擇生物、改變生物的一面,而忽視瞭生物占領環境、改變環境的另一面(1978)。②大量生殖不僅是生存鬥爭和自然選擇的原因,同時又是其結果,本身亦是一種適應現象(1983)。1979年,他和陳受宜合作發表《生物的界級分類》,提出把整個生物界劃分為3個總界:非細胞總界(病毒)、原核總界和真核總界,代表生物進化的3大階段。原核總界下分細菌和藍藻兩界;真核總界下分植物、真菌和動物3界。1984年在西德漢堡舉行的第一屆葉甲學討論會上,他宣讀瞭“葉甲總科的系統分類”的論文,運用新征、祖征分析方法,把百餘年來該總科的3科分類改進為6科系統。1986年,他和同事完成並出版瞭《中國動物志:鞘翅目鐵甲科》一書,全書貫穿著他的進化分類學思想。

  他曾是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動物分類學報》主編,中國昆蟲學會理事長,《中國動物志》編委會主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分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協榮譽委員,是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