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植物分類學傢、樹木學傢。字文農,號韶鐘、廣東新會人。1890年7月22日生於香港,1971年1月18日卒於廣州。幼年就讀於上海。1913~1919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得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後,曾任金陵大學、東南大學教授、中山大學理學院教授兼植物學系主任及農學院院長、廣西大學教授等職。1949年後,歷任華南植物研究所所長、廣西植物研究所所長兼植物園主任。

  早期著作有《中國經濟樹木》(1921)、《中國植物圖譜》((與胡先驌合作;1929~1937)、《中國西南部及廣東植物資料文摘》(1934)等,中、後期著有《苦苣苔科植物研究》(1946)、《繡球亞科植物研究》(1951)、《華南植物志資料》(1953~1957)以及《廣州植物志》(1958)、《海南植物志》(1965,1973)等。他對南方、尤以廣東、廣西的植物區系研究最多,貢獻最大,是中國近代植物學研究、特別是南方植物研究的先驅之一。他所發現的植物新種在百種以上,所發現的新屬有:任豆屬(Zenia),觀光木屬(Tsoongiodendron)、銀杉屬(Cathaya)、細蒴苣苔屬(Raphiocarpus)、肥牛木屬(Muricococcum)、駝峰屬(Merrillanthus)、扁蒴苣苔屬(Cathayanthes)、鹿角苣苔屬(Ceratoscyphus)、華南苣苔屬(Sinoboea)、世緯苣苔屬(Tengia)等。

  銀杉系孑遺的裸子植物,僅見於中國局部地區,對研究植物界之演化及地球歷史之變遷甚有意義。國內外學者,為敬仰他的才學和貢獻,不少植物類群以其姓氏命名,如山銅材屬(Chunia)、樂東藤屬(Chunechites)、瓊棕屬(Chuniophoenix)等。

  他畢生致力於祖國植物學教育與科研事業,1930年創辦以“孫中山”為刊名的學術期刊“Sunyatsenia”,蜚聲海內外。1928年及1935年先後創建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和廣西經濟植物研究所及其標本館。1933年與錢崇澍、胡先驌等倡義創立中國植物學會,曾任該會副會長、會長。多次參加國際植物學會會議,1935年出席在荷蘭召開的第6屆國際植物學會會議時,被選為該會分類學執行委員,同年被選為命名法規小組副主席。曾被英、美多個植物學科的學會聘任為名譽副會長、名譽會員及通訊會員等。抗日戰爭期間,為保護研究所及收藏之標本,輾轉於廣州、香港、湛江等地,不辭辛勞,未曾離棄。他曾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廣州植物志》編輯、《海南植物志》主編、《中國植物志》副主編等職。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