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蟲綱片形科薑片屬的1種。寄生於人和豬的小腸。1843年佈斯克在英國的一具印度水手屍體的十二指腸中首先發現此蟲。中國有18省流行此種寄生蟲病。

  形態 成蟲長橢圓形,扁平,肉紅色,長20~75毫米,寬8~20毫米,厚約0.5~3毫米(見圖)。

< 是在人和豬體內寄生的最大吸蟲。口吸盤位於體前端,直徑約0.5毫米,腹吸盤距口吸盤近,直徑約2~3毫米。蟲體表皮下為肌肉層,器官位於肌肉層下,消化器官從口腔開始,下接咽和粗短的食道。腸支在腹吸盤前分為左右2 支,沿蟲體兩側向後迂曲延伸,其盲端達蟲體的末端。兩個睪丸前後排列於蟲體後2/3部分的兩腸支之間,高度分支呈珊瑚狀,各具1條輸精管向前行在蟲體前半部合成一貯精囊,經陰莖囊內的射精管開口於生殖腔,生殖孔位於腹吸盤之前。卵巢呈樹枝狀,位於蟲體中部睪丸前略右側。輸卵管從卵巢引出,具有勞氏管,無受精囊。卵膜位於卵巢附近體中線上,周圍為梅氏腺所包圍。卵黃腺位於腹吸盤以後的體兩側,呈顆粒狀。子宮由卵膜向前,左右盤旋,直達腹吸盤前,開口於生殖腔。卵橢圓形,色淡黃,具卵蓋,大小為(130~140)×(80~85)微米。

  生活史 卵隨人糞或豬糞排出體外,落入水中,在適宜的溫度(26~30℃)下,經3周左右發育為毛蚴,毛蚴成熟後打開卵蓋孵出,在水中遊泳,尋找中間宿主──扁卷螺,從螺的頭足部鉆入螺體內繼續發育,經過胞蚴、母雷蚴、子雷蚴而後產生尾蚴,尾蚴成熟後從螺體逸出,在水中遊泳。一般毛蚴進入螺體至尾蚴逸出約需45天。尾蚴在水中不久就附著在水生植物(如菱角,以及某些豬飼料,如水浮蓮等)上形成囊蚴,少數尾蚴亦可在水面成囊。囊蚴在潮濕的條件下可生存數月之久。人或豬吞食囊蚴後,尾蚴在小腸內脫囊,吸附於粘膜,經1~3個月發育為成蟲。

  流行病學 引起此種寄生蟲病流行的原因有:當地的人和豬體內存在著薑片蟲;池塘裡有扁卷螺,糞便下水使螺受到感染;人生吃水生作物,或者以水生青料喂豬;人畜飲用受囊蚴污染的池塘生水等。

  在中國發現的可供薑片蟲作為中間宿主的扁卷螺有4種:凸旋螺、肯氏圓扁螺、半球多脈扁螺和大臍圓扁螺。由於病原發育所需的溫度較高,7月尾蚴方從螺體開始逸出,附著於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等待侵襲人畜,所以該病的流行都在下半年。

  癥狀與防治原則 蟲體寄生於小腸,蟲數少時癥狀不明顯,多時病人腹痛、腹瀉以及精神萎靡、倦怠無力。兒童感染後期常出現浮腫和貧血。幼豬感染後,生長發育受阻,母豬感染後消瘦無乳,嚴重時死亡。

  防治此病需適時糞檢,如發現蟲卵及時驅蟲,流行在上半年著重滅螺,下半年著重滅囊,秋後著重驅蟲,全年管好糞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