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金龜科的1種。過去稱茶色金龜子。中國東半部各省區幾乎都有分佈。朝鮮、日本和美國的夏威夷也有分佈。

  成蟲體長9.4~10.5毫米,體闊4.7~5.3毫米。體褐色或棕褐,腹部色澤常較深。全體密被乳白色披針形鱗片,光澤較暗淡。體狹長、橢圓形。頭大,唇基近半圓形,前緣高高折翹,頭頂隆拱,複眼圓大,上唇下緣中部呈“T”字形,延長似喙,喙部有中縱脊。觸角10節,鰓片部3節。前胸背板甚短闊,前後緣近平行,側緣弧形擴出,前側角銳角形,,後側角鈍角形。小盾片三角形。鞘翅有3條縱肋紋可辨,在縱肋紋Ⅰ、Ⅱ上常有3~4處鱗片密聚而呈白斑,端凸上鱗片常十分緊挨而成明顯白斑,其外側尚有1較小白斑。臀板短闊,呈三角形,端緣邊框擴大成1個三角形裸片(雄)。前胸腹板垂突尖而突出,側面有一凹槽。後足脛節外緣有1小齒突。

  重要農林害蟲之一。食性雜,食量大,蟲口多,為害集中。主要寄主有葡萄、刺槐、板栗、玉米、絲瓜、菜豆、芝麻、黃麻、棉花,次為油桐、榆、梧桐、楓楊、梨、蘋果、杏、柿、李、櫻桃等。

  在江西南昌年生兩代,以幼蟲越冬。第1代成蟲活動盛期在6月,第2代成蟲盛發於8月。成蟲白天潛藏於土中或葉背,黃昏始出而取食,午夜後至黎明前陸續潛入土中或藏於葉背。

  以前,中喙麗金龜常與本種混為同種。中喙麗金龜的主要認別特征為:前胸背板後側角圓弧形,鞘翅上白斑約略可辨,端凸上白斑可見,但鱗片決不緊挨,後足脛節外緣有小齒突2個,雄蟲臀板端緣簡單。